全球經濟進入「新常態」 數年內難以重回疫情前狀態

新冠疫情前,至少在已開發經濟體間,低經濟、薪資、物價成長率的環境已持續幾十年,直到疫情爆發後情勢反轉,能否恢復正常的關鍵在「供應鏈」;然而,「紐約時報」報導指出,目前情勢短期內不會反轉,當前的情況或將成為一種「新常態」。
當前的環境與過去幾年可謂大相逕庭,企業求才若渴而勞動力市場供不應求,薪資與物價相互交織而同步上漲,需求依然旺盛,已讓聯準會決定升息一碼,並明示還會進一步收緊金融市場。
造成此因素的原因眾多,但就算是規模前所未見的紓困金推動的消費也有耗盡的一天;更關鍵的是「供應鏈」:如果供應鏈能夠讓市場供需平衡,經濟秩序就有可能回復疫情前的樣態。
過去的低經濟、薪資、物價成長率與全球化供應鏈息息相關,因為生產線的轉移抑制物價上漲,卻也與薪資相互交織而使後者同樣增長緩慢;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本周就說,美國過去25年間經歷「低通膨的完美風暴」。
低通膨、低波動性… 可能不會再有
全球化的趨勢是可能反轉的,從疫情的防護用品問題到近期的供應鏈危機,讓產線搬回國內的說法大行其道;英國央行前行長卡尼(Mark Carney)22日還說,疫情可能只是個「轉折點」,當前的烏俄戰爭將為全球經濟留下比疫情更為長久的影響。
卡尼表示,烏俄戰爭讓「去全球化」的思維成形,成為推動此進程的助力,其影響將在未來幾年後開始出現,「長期的低通膨、低波動性、寬鬆的金融環境可能一去不復返」。
鮑爾上周表示,一系列數之不盡的因素正在擾動經濟不確定性,「當一切撥雲見日的時候,該問的是『經濟光景將會如何?』」而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將會如何」可能需要數年以後才能知曉。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