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中國5關鍵技術領先 彭博:遏華政策反使美趨於孤立

傳伊朗準備在美選前再襲以色列 將改從這國射飛彈

哥大學生最終命運?專欄作家:將獲歷史肯定

抗議學生4月30日破壞漢密爾頓大樓的門。 (美聯社)
抗議學生4月30日破壞漢密爾頓大樓的門。 (美聯社)

席捲美國各家大學校園支持巴勒斯坦反對以色列的學生運動,始於哥倫比亞大學,發展到現在,學生遭到暴力鎮壓及逮捕,有人反思哥大學生今次學運最終是贏家或是輸家?專欄作家貝拉方特 (Ginia Bellafante) 在紐約時報發表評論,認為歷史會支持這次運動。

她認為,當身穿防暴裝備的警察首次在哥大校園清場,拘捕了109人,雖然大多數是學生,但市長亞當斯(Eric Adams) 聲稱是是「外部煽動者,使我們的孩子激進化」,實際是將這次學運邊緣化。

然而這類遭邊緣化的抗議活動,往往是站在歷史的正確一邊。

貝拉方特以1963年蓋洛普(Gallup)的民調為例,當時60%的受訪者對華盛頓的民權運動遊行持負面看法,認為會導致暴力,是有人在外部煽動。兩年後仍然有許多美國人相信,外部煽動者是民權運動的幕後黑手。然而歷史證明這是完全錯誤的。

在今次學運裡,哥大並沒有應學生要求與以色列有關的企業割席,反而關閉了校園,課程及期末考試改為遙距,被捕學生遭到停課,這些都讓人認為是學生失敗了。然而哥大的學運蔓延到主要西方國家,鼓舞了許多人,成為全球頭條新聞,都說明抗議活動是取得了勝利。

貝拉方特說,激進的社會運動往往站在歷史的正確一邊,但歷史也表明,戰術錯誤也會削弱抗議活動的真正性質,學生占領大學建築物正是如此。

任何社會運動裡,總會有一個時刻,其初心會遭到其他事實所掩蓋,這次學運也不例外,現在人們焦點都放在學生的對抗,反而忽略了加薩巴勒斯坦人所遭遇的慘況。

總的來說,全美各地的校園抗議活動表明了制度上的缺陷,這些缺陷是長期形成的。學院和大學今次的麻煩,在於向學生們塑造及灌輸對使命至關重要的價值觀,卻讓菁英學生們獲得出色的說服能力,在證據和嚴格探究的基礎上提出強有力的、複雜的論點,使政府的說法顯得軟弱無力。

支持以色列的示威者4月26日在哥大校外遊行。(美聯社)
支持以色列的示威者4月26日在哥大校外遊行。(美聯社)

哥大 巴勒斯坦 以色列

上一則

時代華人傑出風雲人物法拉盛頒獎 近百人獲殊榮

下一則

丁右立表彰4亞太裔年度女性 張艷珍獲獎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