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反越戰學運人士 反思現今挺巴學運
美國大學校園抗議活動延燒,已有數千人被捕,校園動盪不安,讓許多參與20世紀60年代年的學運人士彷彿回到過去,華爾街日報(WSJ)採訪數名年逾70的學運人士,有些人表達支持,有人認為校園暴力語言充斥,應該畫清界限。
現年75歲的庫南(James S. Kunen)1968年是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大二學生,符合延後入伍條件,不過仍知道去越南參戰,不是殺人、就是被殺:「發現自己無法忍受這種情況,我必須做點事。」
於是庫南等多名學生占領哥大漢密爾頓大樓(Hamilton Hall),也是上個月被巴勒斯坦支持者占領的同一棟建築物;根據庫南表示,抗議者在一周內就占領包括校長辦公室等五棟大樓,不過最終遭到警方驅離、加以逮捕。
庫南坦承支持當前學運,他說:「發生加薩無辜百姓慘遭屠殺這種令人無法容忍的事,挺身而出是件好事。」
1968年時任哥大學政治系助教、高齡79歲的赫維茨(Neal Hurwitz)則是支持以色列、反對哈馬斯、反對抗議者破壞漢密爾頓大樓,認為當前學運與當年的反戰運動截然不同:「充斥著仇恨、憤怒與暴力語言,60年代當時想法更趨理性與成熟,如今都是訴諸感性。」並指出當年許多學運人士被警方打到頭破流血,「如今警察更聰明,或許更人性化」。
1969年在麥迪遜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就讀的佛雷(Linda Frey)回憶當時表示:「我們只是在校園裡遊行。」不料警方全面反擊,使用催淚瓦斯驅離學運人士。
退休精神病學者佛雷指出,當前學運人士高呼阿拉伯語「起義」(intifada)口號,令她深感不安,因為此語是煽動對以色列和猶太人暴力相向;還有「從河流到大海」(From the river to the sea,意指約旦河和地中海),向來被猶太人視為毀滅以色列的口號,佛雷直言:「我不認為學生們真的知道自已在講什麼。」
加州74歲退休律師路易斯(Steve Lewis)當年就讀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沒有參加學運而是專心為反戰候選人拉票:「我認為政治活動比起任何事情更有效果。」並補充道:「60年代我們參與學運,是呼籲拯救越南人民性命,也拯救美國士兵性命,而不是去殺人。」
「當年學運更有自發性」
華爾街退休律師、79歲格拉斯科夫(Donald Glascoff)當年在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與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法學院就讀期間,曾參加60年代多場抗議活動,對於耶魯與哥大校園抗議活動,發現參加者更多元化、更有組織性且規畫有序:「對我而言,60年代的學運似乎更有自發性。」
1970年5月4日,再三天就滿20歲的卡勒(Dean Kahler)就讀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學(Kent State University),當時共和黨籍州長要求警方鎮壓校內學運,結果造成4死9傷的悲劇,其中圍觀的卡勒被一顆子彈穿過脊椎,餘生只能坐輪椅。
隨後卡勒成為民主黨堅定支持者,並開始從政,1985年至1993年擔任俄州雅典郡(Athens County)郡長,宣導選民積極投票:「我要宣揚參與民主的重要性,這不是一場觀賞活動。」
73歲的肯特州立大學新聞系教授的坎福拉(Chic Canfora)當年參加學運,也是槍案目擊者:「我們這代人被派去犧牲性命,即使是一場無法獲勝的戰爭。」並對於眾院議長強生(Mike Johnson)等政界人士希望國民兵介入學運,深感震驚,因此提醒學運人士保持理性和平,防範有心人士滲透並呼籲:「希望他們不要放棄追求中東和平,學生們仍和54年前一樣都是美國的良心。」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