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賴中印進口 重要藥物短供30% 參院曝缺藥危機

參院國土安全及公共事務委員會日前公布報告指出,過去兩年之間一些重大藥物供應短絀已達30%,對醫生及病人影響極為重大;參院民主黨人表示,太仰賴外國廠商生產,是國家無法克服短供問題的主因。
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報導,接近2022年底時,缺藥來到尖峰,295種個別藥物被認定為短絀,如兒童流感藥、尋常的抗生素及兒童過動躁鬱症用藥都愈來愈難取得,要治療由感冒到癌症都受到影響。
報告指出,新冠疫情讓供應鏈吃緊,當時臨櫃販售的呼吸道治療藥物需求量大增。
報告另指出,但就算在疫情前,全國要克服基本的短供都感到吃力,15種以上「重大健保藥」如一般抗生素、注射式鎮定劑,短供已逾十年。
委員會主席、麻州民主黨參議員彼得斯(Gary Peters)表示,美國無法克服短供,太依賴外國廠商生產是頭號原因。
彼得斯在發表報告的聽證會上表示,近八成生產活性藥物成分的廠商,都在美國以外,這樣子也造成「不能接受的國安風險」。
「戰略準備及因應管理局」(ASPR)向委員會報告指出,用於治療重大、急性傷病的注射類藥物,都仰賴由中國到印度的重要成分,換言之,供應鏈嚴重受阻,可能會讓急診室手忙腳亂。
報告另發現,聯邦政府及產業監管機構沒能洞察這些藥物的供應鏈,因此要預測短絀更加困難。例如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就不知道廠商取得的初始材料量,在別的案例當中,則不知道多少廠商參與生產最終藥劑。
為矯治這種現象,FDA應創設中央數據庫,追蹤初始材料的備料等級,另追蹤產量。
委員會民主黨人另建議,聯邦官署團隊應配合起來,定期執行供應鏈風險評估,對民間廠商增加數據分享要求,接下來要增加官方與業界夥伴間的數據分享。
報告指出,聯邦增加對製藥的投資,也有助於減少國家對外國藥物供應的依賴,這一點意味著增加誘因促進國內生產、建立產學合夥關係,增益研發能力。彼得斯表示,他計畫近期內提出法案,落實這些長期建議案。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