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桃機旅客飆罵等不到行李 華航地勤人員下跪道歉

百元美鈔「序號驚奇巧合」 可值高價5520元

貸款貸不到、保單買不到 可能遭AI蒐集個資洩露

AI在金融機構決定是否放款時的分量越來越重。(取自福斯電視台畫面)
AI在金融機構決定是否放款時的分量越來越重。(取自福斯電視台畫面)

因為在社交平台經常提到「缺錢」,所以申請不到房貸?因為固定回診看醫生,所以新保單買不到?這些已經不是科幻小說裡的情節了,因為金融機構正在用AI偵探調查你在網路上能找到的所有資料。

聯邦消費者金融保護局(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最近通報,各個金融機構在核實申請人信用紀錄時,已經不只是單看信用紀錄,而是透過人工智慧(AI)蒐集申請人的「補充資料」(alternative data),包括現金流與繳款狀況,以及是否經常看病都可能成為放不放行的標準。

AI偵探透過網路調查你所有的留言、活動與到訪紀錄,作為正式信用評等之外的補充資料,美其名為大數據(Big Data)或周邊資料(Fringe Data),其實也就是申請人的可動用資金、銀行帳戶的提存紀錄、手機帳單繳款紀錄,以及申請保險理賠的次數,藉由這些資料,金融業者的「資力評分」(credit worthiness)才是決定能不能放款、承保,調高額度的判斷標準。

信用管理業者Better Qualified的創辦人Paul Oster告訴福斯新聞(FOX News),這些「背景」調查早就行之有年,只是在AI的幫助下,蒐集範圍更廣、資料更為完整。避免不必要麻煩的唯一方法就是限制所有平台與App所能獲得與揭露的個人資訊,禁止管理方取得你的個資,至少能在遭到侵權時站穩法律立場。

這也是消費者金融保護局之所以發表網路行動指南的原因,因為每當業者因為AI判定放款風險過高而拒絕申請時,消費者都能依照公平信貸法(Equal Credit Opportunity Act)要求金融機構說明拒絕的具體原因,使申請者有機會補正缺失,進而改善放款歧視的現象。萬一遭拒且未收到明確說明,除了可以依法告知金融機構外,還能直接向消費者金融保護局申訴。

AI 歧視 保險

上一則

灣區舞蹈家王自如編舞對抗仇亞 釋放傷痛

下一則

創業在美國/看中金山華埠「2特點」 華青攜手開火鍋店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