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地震後 美學者專業評測震度級數
台灣花蓮地震引發南加民眾關注。南加大(USC)地震專家酈永剛教授表示,那是地殼板塊衝撞所致,造成較為嚴重的次生地質災害,如山體滑坡(landsliding)和地表液化(liquefaction),當地民眾需注意謹防。
酈永剛表示,美國地質調查局顯示,台灣東海岸3日發生芮氏規模7.4大地震。地震震中位於花蓮市以南約 18 公里處,全島都有震感。本次M7.4強震深度為34.8公里,震央地面最大振動烈度MMI=8.5-9度。震源機制為逆衝斷裂(reverse-thrust faulting)是太平洋板板塊,菲律賓板塊與歐亞板塊衝撞的結果。因洋性板塊比重大,往西運動下插到台島陸塊下面。沿板塊邊界形成俯衝帶(Subduction zone)。下插的洋性板塊(Slab)的上部稱為Benioff zone,聚積大量的應變能量。本次7.4強震就發生在俯衝帶Benioff zone內。
據初步損壞報告,台灣花蓮縣的房屋出現傾斜。由於餘震襲擊,多單位被動員救災,學校和工作場所已暫停運營。台灣中央氣象局在地震後發佈海嘯警報,建議居民疏散到地勢較高的地方。日本氣象廳向宮古島和沖繩群島發佈海嘯警報, 警告海浪高度可達3米。
酈永剛說,此次規模7.4地震是台灣25年來最強烈的地震。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1999年,台北以南150公里處集集曾發生7.7地震,造成2400人死亡、1萬人受傷。2018年花蓮附近發生芮氏6.2地震 ,造成至少17人死亡、300多人受傷。 這次台灣地震已知9人死亡。主震後發生13次震度5級以上餘震,最大餘震為6.4級。花蓮地區26棟樓塌,沿海公路遭山體滑坡破壞,目前仍在搜救傷亡人員,搶險修復交通。所幸本次7.4強震震中位置在台東沿海居民密度較稀疏地區,損失較小。
台東沿海花蓮南發生的強震震級大小,由全球地震台網根據46個不同方位的寬頻帶地震站台記錄的遠震震波振幅震相數據,並結合衛星地形變測量數據,計算得出的本次花蓮強震釋放力矩Mo能量為1.42 x e20次方牛頓米,相當於芮氏震級標定的7.37級地震。當然這個計算是地震速報結果(主震後3小時內由超級計算機完成)。最後確定震級大小還可能根據震央當地的近程地震台網(例如台灣中央氣象局在台島佈置的密集地震台網),尤其是使用強震加速度計站台,記錄的當地地面振動烈度MMI數據,修正本次強震的最終震級。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