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古今

與瘋子同行
二○○六年,女兒剛進普林斯頓大學,年輕的她,覺得大學只是人生的某個起點,既然完成了「該完成的事」,那是不是也該為世界做點...

女中的男老師(上)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在文革期間被改名為上海市第三中學,就近分配,男女學生混合,與其他的學校沒什麼兩樣。在那知識愈多愈反動的...

祖孫同框
髮妻王琦英生前,我們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生育了三個兒子,她一輩子也未盼來戲稱「小棉襖」的女兒。為此事她深感遺憾,曾數次對...

通訊兵訓練前後
上世紀六○年代,台灣的預備軍官制度分為三期,第一期是在中學畢業後的成功嶺基本軍訓,為期兩個月;第二期是在大三暑假接受分科...

「探訪接濟」憶當年
看電視古裝劇,見到冤獄及探監的鏡頭,那被刁難、勒索和賄賂的情景,使我記起越南六、七○年代越語中Tham Nuoi一詞,意...

巧遇
二○二四年我曾返回我的出生地雲南曲靖一遊。八十多年前我誕生在曲靖,懂事之後,曲靖兩字就深埋於我心中,隨著年齡增長,對於曲...

鄉村軼事(下)
徐寡婦的丈夫在內戰中陣亡,作為舊軍官的遺孀就是原罪。與陳家相似,她家是姑娘們聚集之處。徐寡婦一人單住,加之做一手好針線,...

冬去春來
我從小生長在中國北方,四季猶如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畫分得嚴格分明。在春夏秋冬裡,我最不喜歡的是冬天。北地苦寒,酷虐的北風夾...

鄉村軼事
七○年代中期我高中畢業,按當時政策,必須要到農村去,套用那時的流行語「滾一身泥巴,練一顆紅心」。彼時是文革非常極端的時期...

重讀李氏季刊
那天不經意翻出一本舊刊物「李氏季刊」,是二十五年前出版的,由加拿大溫哥華李氏公所刊行。以前每次收到該刊物,總是翻閱過後就...

金喜大爺
鄰居金喜大爺,身材高大結實,雖地道農民,但衣著整潔,滿頭烏髮梳朝後,一絲不亂,見人笑咪咪的。「兩合頭」草屋簷口往上插了三...

在日落大道想念西街
孩子帶我到他供職的學校洛杉磯加大(UCLA)參觀,車輛行駛,我看著車窗外不斷閃現的「西洋景」,沉浸在新鮮感中。就在此時,...

童年老照片
我已年逾花甲,雖然身在美國,但身邊仍保存著在中國大陸童年時的兩張老照片,隨我跨洋作伴。第一張是冬季雪後拍的,第二張於夏天...

包麵鋪裡的舊時光
那時,真恨不得每天都去吃碗包麵、吃兩個烤餃,但就那點零花錢,怎麼夠呢?於是每個星期回家拿米時,便多拿一點,賣到包麵鋪裡。

初抵美之憶
好不容易等到註冊,辦完手續,曾經來探望過我的一位黃學長,開車來幫我搬進宿舍。辦各項手續時,令我深感不同的是,所遇到的辦事...

阿寶
二十世紀五○至七○年代,中國大地風雲激盪,歷史舞台上演著一幕幕翻天覆地的劇變:大躍進如狂風席捲,三年災害似烏雲壓頂,知青...

初抵美之憶
我一九六六年四月中來美,到佛羅里達州立大學(Florida State University)讀研究所,頗遇到些文化差異...

屠蟒記
今年是蛇年。「淮南子」云:「蛇無足而行,聰於耳目」;「本草綱目」則載:「蛇蛻皮而新生」,因此,蛇象徵著智慧與重生。我的童...

由撐竿到跳的故事
撐竿跳是連續的五個動作:持竿、起跑加速、插竿、引體向上和過竿落地。小時候住眷村,家家戶戶都用長竹竿曬衣服,內衣褲曬在院子...

青姑娘和白仙子
其實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好主意,比如剩飯可以做成可口的泡飯。那時我們還攥著糧票過日子,一鍋香噴噴的年糕菜泡飯,有足夠...

大姊
自從大姊的外籍照護者安妮回印尼省親,我們再也得不到大姊的任何音訊。好不容易盼到安妮回台,代為撥打電話,感覺九十三高齡的大...

浴室裡的美味雞翅
一九六八年隨著留學潮流,提著一行李塞滿四季衣物,加上手拎一大同電鍋從台北飛美,到密蘇里州一小城的學院上學。電鍋是在美留學...

青姑娘和白仙子 (上)
冬天過去了,門外角落裡的玫瑰枝上冒出了新芽,蜷縮著暗紅的羞澀。抬頭,絲絲小雨很快潤濕我額頭的細髮,串成小不點兒大的水晶珠...

回憶聽美國之音
三月十五日看到新聞,川普政府關閉美國之音,裁撤所有員工;這讓我不禁想起當年在中國大陸收聽美國之音的情景。文化大革命期間,...

我和汪叔叔(下)
「汪叔叔怎麼就一人生活呢?」我想起汪叔叔見小孩時的高興樣,忍不住問。「嗯,他曾有過個愛人,好像不在了。」爸爸吞吞吐吐含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