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心得/課外活動怎平衡?別讓興趣變壓力

在紐約市就讀六年級的麗莎,課餘時間排得滿滿當當,每周兩天參加表演俱樂部,一天學習程式設計入門,周末則投入到游泳、壘球和繪畫課中。她的父母表示,這些活動主要是為了培養興趣愛好,如果想將某項發展為特長,比如游泳,就必須投入更多時間,幾乎每天都要訓練或比賽。相比之下,這些活動所需的課外練習時間,相對鋼琴、小提琴等樂器要少一些。
而麗莎的同班同學丹尼爾,課後安排則更緊湊,他每天放學後參加奧數補習班,晚飯後還要練習小提琴一到兩個小時,周末則去踢足球。丹尼爾的父母為此忙得不可開交,不僅要在各個訓練場地間奔波,還得抽出時間陪練、觀賽,或乾脆坐在一旁等候。
不可否認,支持孩子發展興趣愛好,是父母的重要職責之一,這些活動不僅能夠激發孩子的潛能和天賦,也有助於親子關係的建立。然而,從藝術、音樂到運動、自然探索,青少年兒童感興趣的課外活動種類繁多,父母該如何協助他們找到真正熱愛的方向?又如何避免將興趣愛好變成父母和孩子的雙重負擔?
適度安排 避免混亂衝突
臨床心理學家塔拉波特(Tara Porter)在其著作「足夠好:現代父母的育兒框架」中指出,如今很多父母都過度安排孩子的日常生活,他們希望孩子擁有自己童年時代沒有的機會,但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
「有些孩子的時間被各種課外活動填滿——鋼琴、跆拳道、程式設計、戲劇……,最終,他們焦慮甚至抑鬱,不得不尋求心理支持。」波特說,她的診室裡,常常可以看到那些「被孩子的痛苦擊倒」的父母,而這些孩子曾被認為「全面發展」,成績優秀、體育出色、藝術才能兼備、社交活躍。然而,真正的他們,卻常在沉默中掙扎。
她建議家長,在安排課外活動時,採取「一個由父母選擇,一個由孩子選擇」策略,這樣可減少日常的混亂和衝突,也有助於維護親子關係。「『愈多愈好』並不一定適合每個孩子。適度,才是關鍵。」
確實,每個孩子的承受能力不同,不同類型的活動也有強度差異。最重要的是,家長需要傾聽孩子的聲音。
當被問及是否覺得課外活動過於繁重時,12歲的麗莎很堅定地說「不」。她表示,在選擇活動時,父母與她進行了開放、坦誠的溝通,最終制定出一個既符合她興趣,也合理分配時間的方案。「我很享受這些活動,同時也能按時完成作業,還有時間和朋友聊天、看電視,甚至什麼都不做。」
相比之下,丹尼爾的父母明顯感受到了「安排過度」的壓力。有時候,練琴時孩子會對陪練的父母發脾氣;有時候寫作業時,會趴在桌子上睡著。他們意識到,這種節奏難以長期持續,但又不知該放棄哪一項,「畢竟我們不知道,未來大學招生官會青睞哪類課外經歷。」
在許多家庭中,興趣愛好被視為打開通往理想大學大門的「鑰匙」。然而,青少年心理健康專家凱蒂赫利(Katie Hurley)提醒,這種思維存在很大風險。「那 已經不是興趣,而是壓力,是成人視角的投射與操控。真正的興趣,是孩子自己發現的,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愛與驅動力。」
赫利博士著有「快樂孩子手冊」等多本關於青少年心理的暢銷書。她指出,現代父母常常將「興趣」與「專業化」混淆。為了讓孩子「脫穎而出」,他們不惜圍繞一個領域制定密集計畫,卻忽視了孩子的自由、休息和自我探索。「興趣愛好,不一定意味著獎項或升學加分,它可以只是一個孩子享受其中、願意堅持的小世界。」
在琳瑯滿目的課外選項中,很多父母確實難以判斷該「堅持」哪些,又該「放棄」哪些。有經驗的家長建議:關鍵在於孩子是否真正喜歡這個活動。定期和孩子進行開放對話,例如:「你開心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也許就是時候停下來、調整節奏了。
堅持專注 比數量更重要
心理專家普遍認為,與其參加十種活動卻都淺嘗輒止,不如專注於一到兩項真正喜歡、願意深入投入的項目。如果孩子能在初中階段堅持某項活動超過兩年,這本身就是一項值得驕傲的成長信號。
對青少年來說,興趣愛好應是一種釋放和滋養,而非負擔與競賽。父母要做的,不是規畫一條完美的「成功之路」,而是給予孩子選擇、探索和改變的自由。找到興趣與壓力之間的平衡,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才是最有價值的陪伴。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