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關稅推高成本 台灣進口商品漲1至2成恐轉嫁消費者

總統川普宣布實施全面關稅,全球貿易戰爆發風險大幅提升,台灣也被增加關稅32%,恐影響北美許多從台灣進口貨物的商家。有零售商指出,新一波關稅恐讓店家成本上揚,不排除將此成本直接轉嫁給消費者,未來台灣進口的貨品至少要漲一至兩成,店家也將縮減開銷及縮編,希望能避開這波貿易戰的負面影響。
北加零售店家指出,許多從台灣進口的貨物原本關稅約5%至10%,若一下子關稅上調至32%,許多商品完全無法負荷成本,只好不進口該商品,或直接增加關稅至售價,如此才有辦法因應高關稅造成的成本上揚。有廠商表示,有些貨品正在東南亞準備出口到美國,都不敢出貨了,就怕一到港立刻被課高關稅,現在貨物卡在港口,「相當頭痛,不知該怎麼辦」。
另一家亞洲餐廳老闆指出,餐廳目前所使用的肉類等原料產地都是美國,所以不太會受到影響,但值得注意的是,餐廳內仍有不少原料得從美國之外的產地進口,無論是中國或台灣,關稅都大幅增加,以香料、中藥材、醃漬物來說,一下子關稅增加32%以上,未來餐廳販售的食物至少得增加20%,才有可能應付成本。
餐廳老闆指出,原本餐廳預計要在北加地區持續拓展生意,也因經濟景氣不明朗,加上關稅問題未解,打算先暫緩拓店腳步,至少停頓一、兩年,等確定景氣狀況後再規畫後續版圖。
除了零售、餐飲業外,科技電子業也為了川普政府提出的美國製造,而積極在美設廠。繼台積電3月初宣布投資美國一千億美元外,和碩聯合科技3月20日在矽谷的辦公室正式開幕,台灣科技大廠緯創資通4月2日也宣布首度在美國建立大規模AI產品製造基地,發動公司史上最大海外籌資案,預計發行上限25萬張普通股海外存託憑證(GDR)、市值約7.5億美元。
矽谷當地台商科技業表示,矽谷科技業是以研發為主的科技中心,雖然研發不受關稅影響,但許多科技廠的電子產品供應鏈勢必面臨重組問題,即便廠房已從中國大陸移至東南亞,還是會受到嚴重關稅影響,加上若未來景氣不明,消費性電子產品的買氣也勢必受到影響。
他分析,相較於消費型產品,科技業中的基礎建設型產品,例如AI伺服器及半導體等較不受這波關稅影響,科技業市場趨勢也可能因此而版圖有所變動。
北美市場行銷公司負責人王若衣表示,美國增加關稅影響最大的恐是美國本身,因為美國所有物價都會飛漲,美國本土廠商及進口商已沒有辦法自己吸收成本,品牌商品單價較高被課高關稅還可轉嫁部份給消費者,但很多非品牌產品及傳統產業利潤低的商品大部分就無法負擔高關稅,且有許多商品也無法自給自足,美國通貨膨脹可期,失業率也因為DOGE政府效率部門大刀砍人也將攀升,普羅大眾恐要繃緊神經、捏緊褲帶了。
延伸閱讀: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