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信客戶是中國高官 華人裝修商未簽合同被坑7萬

本報近日接到投訴,一名華裔裝修業者因輕信一新澤西客戶是中國前任高級官員,未簽署合同便先行開工,結果在工程結束時對方拒絕付款,損失近7萬元。
據當事人魏先生介紹,他在新澤西和紐約等地從事裝修行業16年,目前作為獨立承包商,主要依靠行業口碑和熟人推薦擴展業務。2024年11月,他收到邀請,前往新澤西州米爾本(Millburn)的一戶張姓人家裝修衛生間。
中間人在介紹情況時告訴魏先生,該雇主是某位前任中國最高層級官員的親屬,其本人也曾在中國擔任較高官位。魏先生表示,初次見面時,對方給他的印象是禮貌且客氣,加上他對據稱是這戶人家親屬的前高官擁有較好印象,令他本能地對這家人產生了高度信任感,以致於忽視了正常的業務談判流程,沒有簽署任何協議,就先開始做工。
不過事實上,根據魏先生的回憶,張姓人家在交往中沒有提到過身世背景,也沒有證實他們與中國前任高官是否存在關係。
魏先生介紹,在2024年年底前,大部分工作已完成,張姓人家則突然告訴魏先生,稱由於天氣寒冷,建議暫時停工,待回暖後再繼續。根據他保留的通訊紀錄,張家在今年3月向魏先生抱怨工程質量問題,雙方一度發生口角,並第一次提到了工程款。張家回覆稱「這活不是我包給你的」,並要求魏先生去找其他人要帳。而從5月初開始,魏先生多次主動詢問何時開始進行剩餘的工程,但張家回應冷淡、有時根本不予理睬。5月20日,魏先生再次主動聯絡張家,要求結付工程款,但對方答覆稱,魏先生沒有與他簽署合同,因而應該「去找和你簽合同的人要錢」。
但魏先生表示,整個工程完全只有他和張家兩方對接,完全沒有第三方參與,更無人與他簽訂合同。他介紹,通常在施工前,他都會與客戶商定好工程項目、預算清單,並在簽署合同後收取一部分訂金。但張姓人家從初次見面起,便絕口未提這些必要程序,而是直接口頭指示,告訴他需要做哪些工作以及如何做。他本著信任原則和對中國高官一定程度的崇拜,也沒有提出任何異議,接到指令後便自行墊付建材和人工成本,並帶領工人開始動工。目前,墊付的總金額達6萬7500元,而由於張家的拖欠,幫助魏先生施工的四、五名工人也還沒得到薪酬。
針對此情況,本報採訪的多名專業人士均介紹,新州法律認可口頭協議的法律效力,當事人可提供一些證據,包括與施工內容和費用有關的通訊紀錄、施工現場的圖片等,以證明協議及其衍生的服務行為存在,因此魏先生通過法律途徑維權的可能性存在。
擁有新澤西執照的華人律師陳闖創表示,在現實操作中,「房東知情並允許施工」是一個相對容易提供且對被欠款方較為有利的證據,可用來證明工程的確存在。此外,原告方亦可考慮使用「不當得利」(Unjust Enrichment)原則作為訴訟策略,也有可能幫助法庭認定房東已接受了服務並獲得了裝修工程帶來的利益。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