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展出慈禧太后墨寶 但清末最有權的她 書法真的好嗎? 

記者陳宛茜/台北即時報導

看過慈禧太后的書法嗎?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與桃園市立美術館合作,以雙機構策展人方式共同策劃「榜書展」,即起於桃美館橫山書法藝術館盛大登場。展中一幅「慈禧太后御筆『福、壽』橫幅」,展出罕見的慈禧太后墨寶。不過,慈禧太后的書法到底好不好,是近代史一個爭論多年的有趣話題。

史博館表示,大字書法在歷代文獻中,先後出現「署書」、「擘窠書」、「榜書」等不同稱呼,直到清代康有為用「榜書」來涵蓋各種大字,成為現今最通俗的說法。「榜書」以其體量宏大,具有傳達訊息、公眾觀看的意涵,在今日,也是可以賞閱的藝術表現。

本次史博館提供了20件館藏文物於「榜書展」展出。其中的亮點文物「虎字碑拓本」是一個大氣的虎字,拓自草嶺古道虎字碑。草嶺古道介於新北市貢寮區到宜蘭縣頭城鎮大里間,是淡蘭古道的一部份。虎字碑所在位置接近古道的最高點,海拔約330公尺,據傳清同治六年(1867)時任台灣鎮總兵的劉明燈北巡淡蘭古道來到這裡被風暴所阻,故取「易經」當中「雲從龍、風從虎」的意思,以芒花為筆,就地書一草書「虎」字並刻碑鎮風。此虎字縱長百餘公分,體態厚重,加之有飛白線條,更覺飛動,氣勢非凡。

另一件亮點展品慈禧太后御筆「福、壽」橫幅,金黃色綾布上裱托紅斗方,上書「福」、「壽」二大字。中間鈐有「慈禧皇太后之寶」一印。其題字云:「慈禧皇太后御筆。光緒二十年十月。賜出使俄國大臣頭品頂戴湖北布政使臣。」

史博館表示,清代皇室注重書法,慈禧太后亦喜翰墨,學作擘窠大字,常書『福』、『壽』等字以賜內外大臣。以此件觀之,用筆渾厚樸質,頗得大字精神。

不過,關於慈禧這位清末最有權勢的女子書法到底好不好,近代史爭論多時。因為根據北京故宮藏品,慈禧墨寶的書寫風格並不一致,可能非同一人所寫。而慈禧在宮中有聘請兩位女書法家,史家推論應是慈禧的代筆者。

慈禧太后御筆「福、壽」橫幅,金黃色綾布上裱托紅斗方,上書「福」、「壽」二大字。中間鈐有「慈禧皇太后之寶」一印。其題字云:「慈禧皇太后御筆。光緒二十年十月。賜出使俄國大臣頭品頂戴湖北布政使臣。」。(圖:史博館提供)

更關鍵的證據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藏品—慈禧用硃砂抄寫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落款為光緒30年(1904年),已到了慈禧垂簾聽政的末期。抄寫佛經須本人親筆才得福報,相信慈禧不會讓人代筆。但這篇經文筆力孱弱稚嫩、結構鬆散呆滯,被認為是書法「初學等級」—這恐怕才是慈禧真正的書法功力。

書法 北京 博物館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