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菜的巧思

張純瑛

聖誕節早上,外甥女潔送來一盤剛出爐的咖哩餃,飽滿的酥皮塗上一層蛋黃液,烤出澄亮的金黃色,上面撒了黑芝麻,像陽光少女臉蛋上的雀斑,讓人看得歡喜。

我誠心讚美潔的巧手,拿起一個咬了一口,酥皮鬆脆,內餡鮮腴,潔第一次獨當一面做出的咖哩餃,相當成功。我誠心地連聲恭喜她,潔卻懊惱地說:「妳沒有告訴我關於內餡調味料的比例,做得太鹹了。」幾天前她要求我示範做咖哩餃,我炒洋蔥粒和碎牛肉時,告訴潔咖哩粉和鹽的分量隨意,可以邊炒邊嘗鹹淡,一直調整到符合自己的口味。但她並不滿意我的說法,再三追問鹽與咖哩粉的比例,這可把我問倒了,因為我都是隨意放,並無固定比例。

潔繼續埋怨:「因為欠缺調味料的確實比例,我和先生在廚房裡摸索到快暈倒,內餡還是做得太鹹了。」但我並不覺得鹹。

天啊!世界上竟有這樣不知道變通的人,食譜有兩種,有一種食譜的食材必須按照固定的比例,例如烘焙蛋糕,麵粉、奶油、發粉、水等等,如果隨便放,蛋糕就會發得不好,變成四不像;另一種食譜常見於祖母、母親的口授,炒菜、燉湯、滷味等,食材與調味料的多寡,皆可由烹飪者自由發揮,加油添醬悉聽尊便。

美國印行的食譜無論做什麼餐點,一律寫明固定的食材與調味料分量,養成了美國人一板一眼、按照食譜做菜的習慣。

潔自幼是全A資優生,高中畢業典禮上以第一名的榮耀代表全屆致詞,她可說是美國教育培養出的好學生,但做菜時過於相信冰冷的數據,欠缺個性化的變通與彈性。

我不禁想起曾經讀過的一則古人笑話,一個鄉下人要進城買鞋,特別畫了一張腳的紙樣帶著。好不容易走到鞋店,他摸遍全身都找不著腳樣,長嘆無法買鞋,準備要打道回府。他的朋友問道:「你不是有腳嗎?何不套上試試?」此人堅持不肯,認為要有腳樣才能買鞋,終致空手而歸。

以前讀這則誇張的笑話,莞爾一笑之餘,絕不相信世上真有此等固執之人,孰料今天真的見識到。潔寧願相信他人或食譜說的一湯匙、兩茶匙,而不肯靠自己的味蕾去判斷味道。我自己的女兒亦然,縱使做過多次的菜餚,每次做仍得打開食譜看,因為她無法一一記住每道菜的調味料分量。

食譜 咖哩餃 聖誕節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