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我曾以為父親是上帝」紐約重量級作家逝

周正理/整理

住在紐約布魯克林的重量級作家保羅‧奧斯特於5月1日病逝,他編的一本名著「我曾以為父親是上帝」(I thought my father was God, and other true tales from NPR's National Story Project),這是為美國公共電視台(NPR)策畫主持「全民寫作計畫」,從來自全美各地、各行業的平凡人的4000篇投稿中,保羅‧奧斯特精選出觸動你我心靈的生活小故事。

收錄180篇文章 有中譯本

原書共收錄180篇文章,並分成十類。台灣時報文化出版公司中譯本分上兩冊出版,第一冊於2002年出版,書名:「週末小故事」,收錄前面五大類故事。第二冊書名:「我曾以為父親是上帝」,收錄後面五大類故事,包括:戰爭、愛情、死亡、夢、沉思錄。譯者為景翔。

中國的譯林出版在2012年也出版「我曾以為父親是上帝」一書。這些故事中,講述了人生中變化無常的傷痛和永恆不變的愛,共同建成了這座「美國現實生活的博物館」。譯者為惠蘭。

惠蘭提到:

「在讀時和譯時便有一種特別的親切感:好像那些故事就發生在我的親人、朋友、老師、同學和同事之中一般;或又好像那些其實都是我自己的故事。從每一部分的每一篇故事裡,我們都可以得到意外的感受和驚喜:《藍色的天空》(Blue Skies)向讀者展示人與動物間的親情和冥冥之中的某種聯繫;《 沒有學到的教訓》(A Lesson Not Learned)道出家長的不當言行給孩子的心靈和未來生活造成的傷害;《一盤豌豆》(A Plate of Peas)從一個孩子的嘴裡說出面對金錢誘惑時堅持原則對人一生的重要;《光亮裡的槍聲》(A Shot in the Light)寫出了對生命的尊重和面對死亡時人性的光亮;《十分選手》(The Ten-Goal Player )以非戰的場境寫出戰爭的殘酷;《凌晨四點零五分》(4:05 A.M.)則寫出了夢幻與現實驚人的吻合;而《馬丁尼雞尾酒》(Martini with a Twist) 簡直就是癡人或玩家的行話。 除此之外,我個人也特別喜歡極富幽默色彩的《滑稽篇》裡的故事。 例如,《與男人作對的大衣》(Man vs. Coat)寫作者約會意中人卻被大衣攪黃的故事,看起來簡直荒唐透頂,但現實生活中的確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再比如《那是娛樂 》 (That's Entertainment)裡的情節,就是再內向、再嚴肅的人讀完都會捧腹大笑。」

平凡人的秘密 震撼人心

波士頓環球報書評:這是一本震撼人心的書,在書中,一些陌生人與你分享他們最深的秘密,他們最愉悦的回憶,他們的恐懼和遺憾。讀這些文字就像看進人的內心,以不同的視角審視生命,以另外的方式體驗生活。

「衞報」書評:很難想像能如此簡單、顯眼,又能有如此精采的內容和優雅的技巧,將人類生活的智慧和知識以豐富的細節展示出來。同樣,也很難想像有哪一本書能如此嚴酷地提醒我們,生命能這麼可怕而且難以置信,從而精準地回答了我們當今的需求和困境。

令人捧腹的失誤,曲折離奇的巧合,與死亡擦身而過,奇蹟似的接觸,難以相信的諷刺、預感、悲傷、痛苦、夢想──這些都是投稿者選用的主題。這些人生經驗第一線的報告,談的雖是一個個美國人的個人世界,我們卻能從中一再看到上面明顯的歷史痕跡,那些一般社會用以形成個人命運的複雜方式。

紐約三部曲 發人深省

 

保羅‧奧斯特備護國際讚譽的代表作紐約三部曲 (The New York Trrilogy),雖然奧斯特似乎總是驅策自己在書寫形式上不斷創新、他的作品主題始終是「孤獨」、「巧合」等「人」的存在處境。奧斯特透過如寫實電影般的深刻文字,融合黑色幽默、希區考克式的懸疑與卡夫卡式的存在思考,將三個獨特的故事結合成一本充滿驚奇趣味又發人深省,更帶領讀者體驗了一場心靈拓展的冒險之旅。

•玻璃城市(City of Glass)

從午夜接到一通指名要找「保羅‧奧斯特」的奇怪電話開始,偵探小說家昆恩便被捲入一連串撲朔迷離的事件中……。

•鬼靈(Ghosts)

私家偵探「藍」是「棕」的學生,他受「白」的委託去監視「黑」。透過他在「橘街」租的房間窗口,「藍」注意他的目標的一舉一動,卻在不自覺中被逐漸誘入他自己所創造的陷阱中……。

•禁鎖的房間(The Locked Room)

保羅‧奧斯特編的一本名著「我曾以為父親是上帝」。(譯林出版社)

范修失蹤了。只留給他的妻子和幼兒一大堆小說、劇本和詩作。他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范修的童年好友在企圖找到真相的同時,也一步步著魔般地陷進范修謎樣的生活……。

博物館 波士頓 布魯克林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