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裔傳統月/漫畫家楊謹倫 掙扎中找到亞裔自豪感

記者劉先進 /舊金山專訪

小學五年級時,華裔漫畫家楊謹倫(Gene Luen Yang)就喜歡收集漫畫,還用最好的朋友的名字Jeremy創作漫畫。他從未想過,一開始自己打印的圖畫小說《美生華人》(American Born Chinese),會成為紐約時報評選的暢銷書,改編成電視劇,在串流平台Disney+ 頻道播出,其中有兩名亞裔奧斯卡得主,楊紫瓊(Michelle Yeoh)和關繼威(Ke Huy Quan)。這段經歷,被他形容為「超現實」。

楊謹倫(左)和亞裔漫畫家Derek Kirk Kim(中),漫畫書店東主費爾德(右)交流。(記者劉先進/攝影)

楊謹倫的作品多種多樣,包括《義和團與殉教徒》、《降世神通》系列、DC漫畫公司的《新超人》等。美生華人是第一部獲得普林茲獎(Michael L. Printz Award)的圖畫小說,該獎旨在表彰為青少年創作的圖書,同時也是第一部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的圖畫小說。它還獲得漫畫界最高榮譽艾斯納獎(Eisner Award),受到圖書管理員和教師的青睞,甚至在一些課堂上講授。他本人也獲得過麥克阿瑟天才獎。

最近,楊謹倫和亞裔作家LeUyen Pham合作新書《農曆新年愛情故事》。8日,他與亞裔漫畫家Derek Kirk Kim在北加州東灣康柯德(Concord)的知名漫畫書店Flying Colors Comics & Other Cool Stuff舉行簽售會。現場人頭湧動,不少書迷慕名前來。

楊謹倫(左)在東灣舉行簽售會,不少書迷慕名前來。(記者劉先進/攝影)

口音、膚色、食物…都讓自己尷尬

幼時,楊謹倫尷尬於自己的口音、膚色,甚至是所吃的食物。他經常形容亞裔作為局外人的感覺。成長中,他花費很長時間,慢慢找到作為亞裔的自豪感,「我們為美國社會做出了重要貢獻,是美國文化和國家的重要組成。」

父親來自台灣的楊謹倫,就讀柏克萊加大時主修電腦科學,輔修創意寫作。畢業做了兩年的軟體開發人員,在奧克蘭(Oakland,屋崙)Bishop O'Dowd高中教授電腦17年。教學之餘,他繪製漫畫書和圖畫小說。後來離職全職創作。

楊謹倫的簽名也頗有特色,會畫上漫畫中的角色,比如孫悟空。(記者劉先進/攝影)

2000年初,楊謹倫開始撰寫美生華人。該書講述三個看似毫不相干的人物的故事:王進(音譯,Jin Wang)和家人搬到一個新社區,卻發現自己是新學校唯一的華裔學生;孫悟空是最古老、最偉大的中國寓言故事之一的主人公,威風凜凜;而Chin-Kee則是華裔終極負面刻板印象的化身,他每年都來探望表弟Danny,破壞他的生活。三人的生活和故事,在情節跌宕起伏的現代寓言中,發生意想不到的轉折。

楊謹倫在東灣舉行簽售會,不少書迷慕名前來。(記者劉先進/攝影)

探討亞裔身分認同 紐時按讚

楊謹倫的作品,常以亞裔為主角,擅長多視覺敘事。如美生華人的三人經歷,環環相扣。《義和團與殉教徒》中的Little Bao和Four-Girl。一個是義和團領袖,一個投身基督教的殉道者,講述兩個年輕人在暴力裂痕的對立面的平行故事。漫畫書店東主費爾德(Joe Field)讚賞說,楊謹倫善於將完全相反的事情,糅入敘事。比如《龍圈》(Dragon Hoops)中,既有運動迷,也有極客文化(Geek Culture)。

美生華人甚至直接採用亞裔身分認同作為故事核心。紐約時報稱讚該書,是對亞裔青春期的黑暗探索,以別出心裁、出人意料的方式融合兩種文化。作品屢獲殊榮,楊謹倫於2007年斬獲美國圖書館普林茲文學獎,成為首位榮獲獎項的華裔金牌得主。

楊謹倫和書迷合影。(記者劉先進/攝影)

「有時覺得我們是美國的客人」

楊謹倫的作品細節,不少源於自身經歷。他在一個以白人為主的社區長大,就讀的是以白人為主的學校。曾經歷一段時期,對自己與其他孩子不同的地方感到尷尬。「尷尬的地方很多,對父母的口音,對自己的長相,甚至是亞洲食物。」有一次,母親給他特製一個三明治,包含一片牛舌,他帶到學校,感覺味道不錯,但朋友卻覺得惡心。

類似情景,幾乎復刻到書中。主角王進和家人搬到新社區,遭遇霸凌。他帶著餃子到學校,同學嗤之以鼻。

在新版美生華人增刊中,楊謹倫指出,亞裔「有時覺得我們是美國的客人」,無論他們在這個國家生活了多久,都被當作外國人對待。

楊謹倫在東灣舉行簽售會,不少書迷慕名前來。(記者劉先進/攝影)

華裔漫畫家楊謹倫屢獲殊榮,包括斬獲漫畫界最高榮譽艾斯納獎。(記者劉先進/攝影)

楊謹倫說,圖畫小說和同名電視劇中,這種描述局外人的困境,恰恰引起讀者和觀眾的共鳴。「作為局外人,你如何克服難關,讓自己成為英雄?這能引起移民子女的共鳴,不論他們的父母來自哪裡。」(專訪全文請見5月26日「世界周刊」,亞太裔月專訪系列完)

亞裔 華人 華裔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