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裔參政 盼成為社會溝通領頭羊

記者楊逸辰/佛利蒙報導

五月是亞太裔傳統月(Asian/Pacific American Heritage Month),在這個月的反仇亞專題中,加州佛利蒙公益組織「華人特殊兒童之友」(Friends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FCSN)創會會長王彥邦接受了世界日報專訪,深談亞裔美國人參政的重要性。

王彥邦是台裔美國人,1973年來到美國,透過自己努力成為了一名內科醫生。多年前他的兒子確診了自閉症,於是他在1996年和一些同有特殊兒童的家庭一起聯合創立了FCSN,自成立以來,FCSN已連接並幫助了數百個多民族的美國家庭。與此同時,王彥邦也是一名熱衷於幫助華人參政的社會活動家,以他為主席的社會組織「亞太裔聯盟」(API Coalition)大力推動亞太裔美國人參政,協助不少亞太裔人士當選政府要職。

關於反仇亞的話題,王彥邦先從無法忽視的疫情期間的華人遭遇談起。他提到,他有一個朋友的姊妹在舊金山無緣無故被人襲擊,犯人甚至沒有意圖搶劫,只是針對她進行攻擊。有不少人因為對疫情憤怒而把情緒轉到仇亞,王彥邦說:「中國是不是病毒的源頭,況且還沒有定論,更何況這和美國華人又有什麼關係?」

王彥邦說,要整體上改變社會的仇亞思維,公共教育很重要,但華人社區和主流社會的交流也很重要,華人如果和主流社會接觸不夠,自然就會產生隔閡。

「為什麼我們華人很容易被人當作箭靶?因為我們和主流社會交流不多,」他說,「如果我們去和別人接觸,我們會發現大家之間的相同點會有90%,差別也只有文化上的差別。」 他從很早時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於是他在1991年便與社區成員聯合創辦了華人權益服務社,來幫助華人保障他們的基本權益。

王彥邦指出,華人社區有一個特點,就是沒出事情的時候,大家都事不關己,出了事情的時候才去吵去鬧。特別是當下的社會,現在有華人在做保險、當醫生、仲介、各行各業,華人們大可以一直就在華人圈中生活,不去接觸主流社會。

王彥邦認為,華人這樣的習慣就會導致自己的社區不被主流社會理解。他提到,如果有語言隔閡,那麼就需要中間人來將不會英語的華人的聲音傳達出去,現在有許多人平日工作就在使用英語,語言能力不差,但是工作以後還是就和華人接觸,不去和主流社會接觸,這一點需要改變,「和平的時候就要互相交流、互相了解,這樣出了事情人家才會罵你。」

王彥邦表示,目前華人們在面臨仇恨犯罪時的互相幫助以及出頭抗爭做的很好。「受害的時候要抗爭,不能打了不還手,但要還手的話,平常的時候就要把拳頭做大。」隨後他便提及華人參政的問題。「媒體可以天天在說華人的事情,但媒體說的話不一定有人聼,但是如果是政治家說話,不光華人會聽,主流社會也會來聼。」

亞太裔聯盟(API Coalition)主席王彥邦。(記者楊逸辰/攝影)
亞太裔聯盟(API Coalition)主席王彥邦分析亞裔參政的重要性。(記者楊逸辰/攝影)

他表示,在政府中有華人的存在非常重要,選上的官員是否與人們的意見相同甚至可以是其次,白人官員再怎麼說他們可以代表華人,也沒有華人自己擁有的根本的文化背景在,不可能完全懂華人。再者,有一個黃面孔在政府中,對華裔的年輕人的鼓勵很大,因為他們能夠看到有人能夠成功,自己也就會受到鼓舞。

華人 疫情 加州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