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信被紓困的代價 讓股東和部分債券投資人都成了輸家

編譯劉忠勇/綜合外電

沙烏地國家銀行不過六個月前支付15億美元取得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9.9%股權,瑞銀(UBS)以32億美元收購瑞信後,如今持股價值剩下2.15億美元。

瑞信淪落至此,固然不能歸咎於沙烏地國家銀行,但這家銀行的確是壓垮瑞信的最後一根稻草。

沙烏地國家銀行董事長庫迪艾利上周三接受彭博電視時被問到是否會增加持股,他回答:「絕對不會,原因很多,不只是基於法規和法定因素等簡單原因。」

他的說法和他的銀行在去年10月說過並不二致,但投資人卻恐慌了,導致瑞信股價崩跌24%。

大股東都是輸家

沙烏地不是唯一一個蒙受鉅額虧損的中東投資者。卡達投資局在瑞信也持有6.8%的股權,且是投資資組合中第六大持股。此外,由沙烏地商人在列支敦士登創設的Olayan集團則是瑞信第三大股東。

挪威主權財富基金挪威央行投資管理公司也是另一個大股東。

這些債券持有人也是輸家

債券投資人通常比股東更受保護免於損失,但這次情況不同。瑞士監管機構將對170億美元所謂額外一級(AT1)債券這種高風險債券列為損失。這些債券是為防止納稅人為銀行倒閉付出代價而設計的債務和資本緩衝的一部分。歐洲AT1市場規模為2,750億美元,這次認列損失是規模最大的一次。

當出現重估減值時,股東往往首當其衝,但這次他們至少由債務投資人分擔部分成本。

瑞士監管機構也是輸家

瑞銀15年前曾接受瑞士紓困,如今因出面紓困瑞信,再度讓瑞士納稅人置於風險之中。(路透)

金融監理局(Finma)成為自金融危機以來,第一個必須出面拯救被認定為系統重要性銀行的監管機構。瑞士政府不得不提供數十億瑞士法郎的擔保給瑞銀,還得提供大量流動性支持措施以利紓困,15年前紓困瑞銀後,再度讓納稅人置於風險之中。瑞士財政部長Karin Keller-Sutter表示,這是穩定國際金融市場的唯一辦法。

投資 債券 紓困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