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往/隨隊記者 見證兩岸「籃球外交」與「乒乓外交」

張至璋
1971年4月,一名美國乒乓球運動員(右)在北京與一名中國乒乓球運動員一起訓練。 這是自共產黨自1949年掌權以來,美國運動員首次赴中交流。(Getty Images)

近年「戰狼外交」,「氣球外交」炙熱,當年所謂「乒乓外交」已歷52年。

回憶1971年中華民國仍與美日歐澳維持著外交關係,當時中共力求擺脫文革的不良國際形象,亟欲和西方建交,桌球雖非國際熱門,卻是中國運動強項,即使當年尚未參加奧運,但是小白球衝出鐵幕,很是吸睛。4月間大陸邀請美國桌球隊訪問北京,翌年尼克森回訪大陸。10月間台灣退出聯合國後,數年內中國桌球隊造訪各國,幫助中共一國國建交,國際稱此為「乒乓外交」。

兩岸球隊 澳洲拚場

澳洲屬大英國協,是內閣制的社會福利民主國家,自由黨連續執政23年,1972年底的大選前,在野的工黨聲勢很盛,民調大幅領先,工黨如果在大選獲勝,黨魁惠特蘭(Edward Gough Whitlam 1916-2014)就是總理,實質的國家領袖。

惠特蘭競選外交訴求是,與中華民國斷交,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7月間台灣獲悉大陸派出國家乒乓隊訪澳,增長工黨聲勢,幫助勝選。緊急之下,執政的國民黨中央和外交部組織國家女子籃球隊,趕在中共乒乓隊之前,抵達澳洲比賽,希望搶得國際宣傳先機。

籃球在亞洲是熱門,當年大陸還沒進入亞洲籃壇,台灣男女籃球隊在亞洲很紅,澳洲剛開始發展籃運,台灣派國家女籃隊訪澳是一招好棋。

1971年4月26日美國乒乓球運動員在中國長城的合影。(Times Magazine, Fair use,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curid=1234358)

因為時間來不及辦選拔賽,便以女籃冠亞軍國泰和亞東二隊好手組成聯隊,隊員包括梁美雲、應莉莉、莊瑞美、王泠、陳素貞、許素貞、陳美枝、洪玲瑤,以及其他好手,教練由國泰洪金生擔任,領隊是台灣中小企業協會理事長劉今程。由劉任領隊,當是考慮他的民間身分。

當年出國手續繁複,辦澳洲簽證尤其麻煩,執政的國民黨中央五組(後來的社會部)主任詹純鑑,協調外交部和澳洲大使館,居然在三天內把兩名華視記者辦妥簽證,我和攝影記者李光國成為獨家隨隊記者,在乒乓隊之前到達澳洲,播出比賽實況,擴大台灣女籃隊在澳洲聲譽,有助親台灣的澳洲自由黨選情。

英國人稱澳洲Down Under,雖然戲謔,不無道理,因為世人「下去」那兒的不多。飛雪梨的波音727上,台灣的女籃球員,職員和記者,占了一半座位,大家嘻嘻哈哈。我心想,她們的任務很重,競賽的對手不只是澳洲籃球,更是對岸桌球。

中共罷賽 分庭抗禮

照安排,先在雪梨比賽四場,再去其他地方賽,最後回雪梨再賽,然後飛紐西蘭。雪梨的四場比賽台灣女籃全勝,澳洲各報和電視大幅報導。每場比賽的中場,台灣女籃不休息,唱歌娛樂觀眾,賓主一片歡樂,出盡鋒頭。然而大家心中有塊烏雲,大陸乒乓球隊就要來分庭抗禮了。

賽了兩場,中共乒乓隊抵達雪梨,澳洲電視轉播他們首場比賽,我們在螢光幕前靜觀。比賽前先由中國領隊致詞,他開口就說,「我知道有一個敵對體育團體,已經先來到悉尼比賽,這不是澳大利亞待客之道,我們嚴正抗議,宣布罷賽,直到台灣團體離開為止。」接著,他竟率領球員離場,不比賽了,買了門票的觀眾一陣錯愕。

亞東女籃隊1971年赴美巡迴比賽,6號陳素真躍起搶奪籃板球,11號徐台榮與17號周宜瑩前後擋人,三位一體動作無人可敵。(本報系資料照)

台灣駐澳洲大使沈錡為女籃訪澳,忙碌盡責,當晚沈邀集總領事、領隊、教練和我到他房間開會。大家興奮地談論台灣比賽勝利,澳洲媒體大肆宣傳,以及中共的突兀行為。記者無大小,我起身說,「我們還有兩天就要離開雪梨,乒乓球隊巴不得我們趕快離開。我建議,不如改變行程,我們留在雪梨不走。雪梨有很多女籃隊可以安排加賽,觀眾和新聞界也樂得看這場熱鬧。我們不走,他們就不賽,把難題留給乒乓隊。」

這回輪到大家錯愕,沈大使看看總領事和女籃領隊。領隊沒有意見。協調賽程的總領事說,接下來首都坎培拉和墨爾本的比賽,澳洲方面已經排定,票已賣出,突然改變賽程,會為難主人。我解釋,「是中共罷賽為難主人,不是我們。他們沒邦交,做得比我們還凶。台灣向惠特蘭和澳洲人表現強度,這是唯一機會,外交為要,不要錯失。」沈錡說這建議很好,大家研究一下。

當年台灣女籃國手應莉莉1974年告別球壇。(本報系資料照片)

第二天吃早飯時,劉今程過來,盡量平淡地對我說,我們照原訂行程去坎培拉,不留雪梨。有個隊員知道這插曲後說,「張記者,你好凶。」我說,「我不凶,是對方凶,乒乓隊罷賽,是他們不顧地主面子。」

有個澳洲記者訪問劉今程,又過來問我,我說,「正如領隊說的,他們是小球,我們是大球。」那記者笑笑,我加一句,「他們是不好看的男生打球,我們是好看的女生打球。」他大笑。

台前腳走 陸隨後到

我心中卻想,假如女籃隊真僵在雪梨不走,一場場的比賽歡呼,一篇篇新聞發酵,難看難捱的會是乒乓隊。但是你人走了,就讓出場子了。離開雪梨後,我留意澳洲的報紙,他們對兩支球隊都正面報導,但乒乓隊說,他們趕走了台灣球隊。隨後的一個月,女籃隊在坎培拉出賽,乒乓隊在雪梨。女籃隊去墨爾本,乒乓隊在坎培拉。女籃隊跨海去塔斯曼尼亞島,乒乓隊遠飛布里斯本,乒乓隊一直追隨女籃隊路徑。自從出現乒乓罷賽風波,澳洲在安排上煞費苦心,誰叫你們冤家不聚頭呢?

那年7月我赴澳洲採訪時,祖麗正待產頭胎,估計兩周後生產,正是我返台時刻。祖麗在新聞界聞人張任飛創辦的《婦女雜誌》任編輯,王力行在張創辦的《綜合》任編輯,嵇燕兒在張的《小讀者》任編輯。巧的是這三位女編輯同時請產假,預訂同一個月生產。少了三員大將,難想像張任飛怎麼能順利出版三份雜誌的。

我到了澳洲才知道,女籃隊訪問澳洲後,要延長訪紐西蘭和印尼,全程一個半月。將在外,身不由己,當時還沒有網路傳遞,只靠勤於打國際電話和台北家中聯絡。當我在澳洲布里斯本時,得悉大兒在台北出生,岳母林海音女士關心女兒、外孫,把母子接到娘家坐月子,我回到台灣才把他們接回家。國家對抗乒乓外交,我把全家人槓了上去。

台灣女籃好手洪玲瑤1979年退休,含著激動的淚水,拿著一束玫瑰花,告別籃球場。她是當年赴澳比賽的主要成員。(本報系資料照片)

澳洲變天 與台斷交

1972年底惠特蘭上任,和台灣斷交,紐西蘭印尼跟進,那些年台灣受制乒乓外交,在國際黯淡。1976年蒙特婁奧運,中華隊接到加拿大邀請函,卻不獲簽證,受阻門外,隨後國際體育組織一一仿效,排除台灣。

1978年卡特無預警,宣布與中華民國斷交,和大陸建交,台灣外交和體育的國際關係,跌入谷底。

危機當真轉機。1979年我負責華視新聞製播工作時,忽然找我兼任中華角力協會理事兼副秘書長,任務是規畫重返國際角力聯盟。在我規畫下,經過五年的波折和努力,結交許多國際角力界重要人士,包括國際和美國角力聯盟秘書長,最後國際聯盟開會,台灣終於重返會員。

1986年我辭去華視,進入澳洲國家廣播公司,擔任新聞主編,兼任讀者文摘翻譯,直到退休。在澳洲那24年跑遍各地,都是當年女籃比賽過的地方,「乒乓外交」雖然早已遁入歷史,心中感受依然新鮮。

丘逢甲的「離台詩」中說,「孤臣無力可回天」,又說,「捲土重來未可知」,不知古人的話是否應驗今世?

澳洲 中共 中華民國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