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書房」在蘇州開幕 作家金宇澄:從哪裡來,到何處去

中新社/蘇州5日電
香港導演王家衛的上海方言電視劇「繁花」大紅。(本報資料照片/記者陳宛茜攝影)

「中金家弄5號」,蘇州黎里古鎮的這一古舊門牌之下,中國作家金宇澄的「繁花書房」近日正式向公眾開放。 

今年初,由自己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繁花」改編的同名電視劇大火,一向青睞「不響」的金宇澄也逃不開被「聚焦」。此番「繁花」之後又見「繁花」,談及上海和故鄉黎里,金宇澄說:「寫小說必須要有一個文化背景。『從哪裡來,到何處去』,這是永恆的主題。」  

「繁花書房」原址系金家祖屋,曾是金宇澄太祖母、祖母、父親的居所。幾年之中,在金宇澄與設計師聯合設計裝修之下,祖屋已改造為以黑白基調為主,既保留江南民居特徵,又體現新穎審美趣味的多元公共空間。

金宇澄開了1間「繁花書房」。(取材自微博)

從金宇澄的畫作到其創作的「繁花」和其他文學作品的初稿,從他收集的藝術品到伴隨家族風雨的眾多老物件,再到他與父輩的眾多藏書,書房均有陳列。金宇澄直言,書房並不是為了讓別人來瞭解自己,而是一個包括文學、美術和個人歷史在內、兼具展覽功能的公共空間。 

1990年,金宇澄發表小說「輕寒」,他認為這是自己最重要的作品,「黎里的魅力很早進入我的文學,這10年進入了我的畫面,幾乎是本能的驅使。對於每位作者來說,創作立足點都源於最靠近情感的內容」。 

如果說黎里是血脈中的「最靠近」,那麼上海對於金宇澄而言幾乎就是「整個人生最主要的背景板」。從滬語小說「繁花」獲獎,到同名電視劇掀起人們對海派文化的關注熱潮,金宇澄慨嘆上海生命力的強大與豐富。 

金宇澄將上海比作「一個大森林」,「它有自己的氣候、植被、溫濕度,這是一塊非常肥沃的土地」,「上海的市民階層是異常敏感的,一旦溫濕度合適,就像小動物小植物一樣,立馬開始活躍起來,顯現出頑強而旺盛的生命力」。 

在金宇澄看來,不管是小說還是劇版,「繁花」記錄了20世紀90年代那段難忘的、充滿了生命力的復甦進程,像是「一個大森林裡其中的一角,它只是其中的一角」。

金宇澄開了1間「繁花書房」。(取材自微博)

電視劇「繁花」受到的現象級關注,令金宇澄感嘆難以想像。他直言那段時間自己甚至感到某種恐懼,「每天打開手機就看到的程度,不論思考還是視角,不可避免會有某種失真」。但這位慣於「不響」、在那期間拒絕無數採訪的作家表示,自己並未受到這一番「非常」關注的影響,「未來或有文學創作,我不會將其與影視改編作任何關聯想像」。

自2013年於「繁花」出版之際開始嘗試為其繪製插圖,金宇澄的繪畫跨界一發不可收,一直以來他的相關創作持續不斷,在各地舉辦多次畫展。金宇澄的畫作著力于「現場與細節」,漫不經心中蘊藏著思考,其中的各式隱喻哲思頗具詩意與強敘事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目前對我而言繪畫要比寫作快樂」,金宇澄直言不諱,「文字寫作是沒有底的,像是一個黑洞,像是編碼和解碼,創作者的編碼要到最後一個字才能呈現出它的面貌,這個過程我其實會一直十分糾結,這也正是因為文字力量的巨大。相對而言美術具象多了,每一次落筆,都能看到它的樣子,感受到它呈現出的情感」。

談及如何看待AI在當下和未來對於包括文學在內藝術創作的參與,金宇澄觀點鮮明而輕快。他認為,文學或藝術必須是獨到、罕見、讓人耳目一新的。如果從這些標準來看,AI肯定首先會篩掉一批不在這一範圍裡面的一般性內容,「這些內容本身或許就應該從真正的創作中簡化掉」。

繁花 AI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