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處研討會 分析賴清德政府走向

記者許君達╱紐約報導

中華民國新任總統賴清德5月20日宣誓就職,台灣新政府的外交與兩岸政策廣受關注。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日前在曼哈頓中城,與紐約智庫「Network 20/20」聯合主辦「前瞻未來:賴政府的安全及經貿政策走向」研討會,分析預測賴清德政府在處理台灣國家安全與對美關係方面的選項與可能性。

研討會由紐約大學亞美法研究所(USALI)執行主任Katherine Wilhelm主持,對談嘉賓為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實力計畫主任林洋(Bonny Lin)和「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資深研究員華特斯(Riley Walters)。

經文處處長李光章介紹,賴清德政府在面對來自北京變本加厲的軍事威脅、經濟脅迫和國際孤立的同時,台灣對於通膨和薪資停滯的關切亦高漲,還要克服執政黨在國會成為少數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而賴清德在就職演說中,對於台灣的安全和國家地位也做出了明確的論述,既宣誓保衛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也承諾保持現狀、尋求和平,並向對岸遞出橄欖枝。

林洋表示,就職儀式上,來自29個國家的51個國際代表團、共508名外賓參與,充分體現了台灣在國際社會的人脈與獲得的認可。她提到,美方關切的維持台海現狀、主張兩岸和平等,賴清德都有強調,不過從就職演說的語言看,賴清德比蔡英文更加立場鮮明,甚至直接向台灣人喊話「即使全盤接受中國的主張、放棄主權,中國併吞台灣的企圖並不會消失。」

林洋還提到,賴清德在演說中並不諱言「主權」一詞,這也比蔡英文的兩次就職演說更少顧忌。但她也強調,對於西方聽眾來說,賴清德這些「大膽」的言詞並不意外,因為這本就是「我們、以及或許是大多數台灣人的內心所想」。

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舉辦「前瞻未來:賴政府的安全及經貿政策走向」研討會。(記者許君達╱攝影)

華特斯認為,從宏觀層面看,目前雖然台灣面臨通膨、住房等經濟挑戰,但總體值得樂觀。美國大選將至,大體應該不會對未來美台之間的經貿關係和貿易談判帶來嚴重波折。在海峽兩岸經貿方面,華特斯則指出,賴清德政府在各種施政計畫的文本中,最看重的是將製造業從中國帶回台灣,這與包括美國在內的盟友是同步的。

賴清德 蔡英文 中華民國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