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捷運出現財務危機 最壞情況恐裁員、減班甚至周末停駛

編譯組/灣區13日電
由於客流量反彈乏力,灣區捷運面臨「財政懸崖」。(Getty Images)

提到財務獨立性,美國沒有一家大型交通機構做得比灣區捷運(BART)更好。自半個世紀前啟用以來,乘客購票費一直是灣區捷運的主要收入。2019年,除了加州火車(Caltrain)以外,美國沒有其他鐵路機構的購票收入在營運費中所占比例(farebox recovery ratio)高於灣區捷運。

即使在經濟衰退時期,總是擁擠的列車讓灣區捷運得以維持運轉,並不斷擴展,使其成為交通界財務能自給自足的代表。

然而,曾經讓灣區捷運引以為傲的商業模式,現在卻造成它面臨「財政懸崖」(fiscal cliff)。

灣區捷運是灣區公共交通網路的結締組織,但在爆發新冠疫情、遠距工作模式普及後,客流量比起2019年大跌60%,恢復程度是美國主要交通機構中最乏力的。由於預測疫前客流量在未來十年內不太可能恢復,使灣區捷運的命運岌岌可危。

由於客流量反彈乏力,灣區捷運面臨「財政懸崖」。(Getty Images)

最壞的情況是,灣區捷運可能大舉裁員、周末停駛、關閉兩條路線和九個車站,並將列車運行頻率降為每小時一班。官員表示,這些大幅削減的措施可能最終導致灣區捷運停止營運。

灣區捷運的客流量在2020年4月疫情最嚴重的時候降到歷史最低點,聯邦政府前所未有提供補貼給全國各交通機構,幫助它們避免大規模削減服務。

在聯邦提供給灣區27家交通機構的紓困金45億元中,灣區捷運收到了約16億元,用來彌補購票收入的巨大損失,並恢復正常服務。但是,灣區捷運收到的紓困金即將於2025年1月用罄,比預期早了六個月。

早在疫情爆發前,官員就預測灣區捷運未來十年內會出現虧損。最新預測表示,到2025年,灣區捷運將出現1億4300萬元預算赤字,2026年赤字會增加到3億元,2028年會再增加至8億元,占目前營運預算的4成左右。

灣區其他交通機構,如Muni、Caltrain和Golden Gate Transit,也預測未來幾年內會出現巨額赤字,但不依賴購票收入的交通機構則不會面臨財政懸崖。

現在,灣區每個工作日有超過16萬人乘坐捷運,雖已是疫情爆發後最高,但仍只有2019年時的40%左右。

灣區捷運發言人特羅斯特(Alicia Trost)最近在灣區委員會(Bay Area Council)會議上說:「我們的服務完全取決於您的辦公室使用率。我不是在開玩笑,如果各位的員工不回到辦公室,我們將無法生存。」

灣區 捷運 疫情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