燉牛排、栗子燒肉 考古現場探秘2000多年前楚王飲食

中新社/合肥26日電
圖為安徽淮南武王墩墓考古發掘現場。(中新社)

大銅鼎煮牛肉湯、摺腿款「蒸鍋」、瓜果蔬菜……走進安徽淮南武王墩墓考古發掘現場,探秘2000多年前楚王的飲食清單。   

武王墩墓為戰國晚期楚國的高等級大型墓葬,是目前中國首次見到的、結構清晰明確的九室楚墓,是楚國最高等級的喪葬禮制。結合墓葬規模、結構、出土文字材料與文獻史料等綜合分析,武王墩墓主身份可能是《史記·楚世家》記載的楚考烈王。       

在考古發掘現場,十多名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文物提取和整理工作。截至目前,武王墩墓已提取各類文物共3000多件(組),以及大量動植物遺存等。  

圖為安徽淮南武王墩墓出土的部分動植物遺存。(中新社)

 

圖為在考古發掘現場,考古工作人員整理出土的文物和遺存。(中新社)

武王墩墓九室中的東一室出土文物以青銅器為主,目前已提取青銅器150多件(組),器類有鼎、簋、簠、敦、鈁、壺、甗、豆、鑒、釜、盤、尊缶等,還有百餘件案、俎、盒、榻等漆木質飲食宴享起居用具,可謂是楚王的「厨房」和「餐廳」。   

低氧滅菌室、紡織品文物保護室、無機質文物保護室……考古發掘現場旁邊建有幾間臨時性考古實驗室。在這裡,研究人員用科技起底楚王的飲食清單。       

中國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員、武王墩考古項目實驗室負責人張治國說,研究人員系統開展了武王墩墓的動植物遺存鑒定、殘留物分析工作,其中動物骨骼遺存鑒定出有黃牛、豬、狗等10餘種動物;植物遺存發現了葫蘆、甜瓜、梅、栗等瓜果、堅果,粟、黍、水稻等農作物,花椒、錦葵等香料作物,以及傳統中藥植物吳茱萸等。 

張治國介紹,中國古人講究視死如生。這些遺存不僅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飲食偏好,也揭示了當時楚國的飲食文化。   

在中國古代,鼎一般被作為烹煮器,簋、簠、敦等屬於盛放器。張治國稱,「武王墩墓出土動植物遺存中,棗、梅子、甜瓜子的量很大。有的鼎裡的動物遺存量很大,可能是一道菜肴。目前已經發現的菜肴有燉牛排,還有葷素搭配的栗子燒肉。」   

張治國指著其中一件銅鼎說:「經研究,這裡面燉有葫蘆、雉等,還加了姜和梅子等配料。」       

在武王墩墓考古發掘實驗室的出土文物對外展示區域,發現了一件罕見的「摺叠腿」青銅甗:它三足高挑纖細,「膝蓋處」設置摺叠機關,摺叠可達90度。專家推測,「摺叠腿」的設計可能是為了便於攜帶。這款甗風格迥異,也有可能是外地貴族贈送的隨葬禮物。   

據武王墩考古隊執行領隊方玲介紹,與青銅鼎不同的是,青銅甗由一件青銅底座和一件底部鏤空的敞口青銅器組成。「在武王墩墓發現了三件青銅甗。我們現在常用的蒸鍋,其實就是甗在漫長歷史中演化而來。」   

「5月底基本完成武王墩墓8個副墓室的考古發掘工作,6月開始發掘中墓室。」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武王墩考古項目負責人宮希成說,「對於中墓室的發掘,考古人員為其準備了方艙,後面會把中墓室整體提取到方艙裡,這樣能够更加精細地同時開展發掘和保護工作」。   

隨著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持續推進,武王墩墓的神秘面紗將逐步被揭開。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