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風光 中餐在美今與昔

李作堂 (加州)

中餐在美有着悠久歷史,百餘年前大批華工來美,因此有了雜碎館、春捲、炒麵、芙蓉蛋餅、鳳梨炒肉。筆者曾因經營養蛋雞農場失敗,廉價買了傳統老廣雜碎館,慘淡做了半年,再改北京料理才復活。

尼克森總統72年訪北京建交,全美盛興起北京菜,正是那段時期,南韓政府排華去中,打壓華僑生路,有3分之2華僑破斧沉舟逃離近在眼前山東老家,前往新大陸,在人生的後半場再另起爐灶,三兩人合伙或是一家老少支撐個小店,只要肯出力苦幹,會有個小康生活,1970到90年間左右,可謂旅美韓華一段黃金時期,僑團聚會在五星級酒店,讓眾僑社刮目相看,駕豪車住大房,孩子上名校,旅遊衣錦回鄉。

此後中餐在美有了港台投鉅資開設大型酒樓出現,2000年後中國經濟起飛,陸資名牌連鎖飲食店及各省地方口味餐廳也冒出頭,中餐在美的演變大致如此。

人類生活就是往簡速方面演變,像現在的電腦、手機、AI,飲食文化也忽然在20餘年前冒出駭浪改變,布非(Buffet)雖曾出現一段時間,有人叫其為包肥店,從進店交費後,一句話不必說就任你吃、喝、水果、甜點,還不用小費,最重要價廉物美,只略高於漢堡包,都低於墨西哥餐,若是小城鎮進來一間包肥店,其他餐廳就會變成網路裡的《崔哥天天侃》所言:老闆開店進了餐廳如同鑽進「活棺材」或是「老和尚守廟」,據說包肥店是團伙,從裝修工、跑堂、廚子、經理…都是自己人,共同擔負收益和風險,因此影響了獨資小餐廳。

壓倒中餐最後的兩波巨浪,應該是川普執政,以及拜登把美經濟攪的一天不如一天,通膨上漲失業增加,錢包緊縮,進了餐廳那流行多年10%小費易算,忽變為15%到25%,又冒出強行20%附加稅在帳單上,若不仔細看就會再付小費,美國小費文化已變質,竟成為熱議話題。打擊中餐及所有餐飲業最狠一棒子,該是三年多的疫情,真是壓得喘不過氣,其嚴重性和影響就不贅述。

筆者居家附近大華商場,數十家店鋪,餐飲業約占半數,周末假日車位難尋,平日卻空蕩蕩,租金高得驚人,真不知如何維持,甚為同情,歧視亞裔風潮中,對小型餐飲店更是惡夢,霸王餐時有發生,店主欲報警,連零元採購950元,都能大搖大擺走出店門。

最後借用網絡獲獎短文「守店」內的笑話作結:遇到開店女老闆詢問「近來生意怎樣?」,「 現在守店比守寡還難,守寡吧,還有人來勾搭勾搭,如今守店吧,連個人影都沒有,不守吧,不死心,守着吧,死的心都有」

拜登 租金 亞裔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