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裔傳統月/斷了醫路…白卡看病 首遇醫生拒收

持有伊利諾州白卡(Medicaid)已經七年的44歲的林娟,在川普總統重掌白宮後,第一次感受到「有病無處求醫」的窘境,患有腹痛痼疾的她,實在忍受不了多次發作的疼痛,於去年底求醫,好不容易獲安排在今年2月10日就診, 未料預約日前一天,接到醫生診所通知,指「受到聯邦經費削減影響,取消10日的看診,如要保持該次診療,費用須由患者全額自付」。
意外成為川普新政「受害者」的林娟說,她也想自掏腰包求診,但又相當擔心到時醫療費用遠超她的負擔能力,尤其對於她跟另一半年收僅接近2萬元的家庭來說,每一筆額外開銷都會嚴重影響家計。林娟說,在經濟壓力下,她只能想辦法盡快找到其他收白卡的專科醫生。
透過朋友幫忙,她打了幾十個診所電話,終於在芝加哥橋港區找到願意收白卡的老醫生,並安排了一個月後的就診預約。
原以為繞了一大圈終於可以看醫生了,但還未等到看診日,有天半夜林娟腹部痛到無法忍受,先生只能趕緊把她送到羅耀拉醫院(Loyola Hospital)急診,通常急診時不會詢問或確認患者的醫療保險狀態,林娟在醫院接受了檢查,確認她罹患膽結石,醫院並給了她藥物服用,在有效緩解疼痛後,醫院要求林娟在一周後回診。
當時並沒有想到白卡會是障礙的林娟,依照醫矚回羅耀拉醫院複診,然而一到醫院,前台登記人員就告知,「我們不收白卡,除非自付」;此外,前台也提到上次的急診帳單會送到患者住址,因為不接受白卡,林娟必須全額自付。
聽到醫院的說法,林娟頭冒冷汗,「我也想買好一點的健保計畫,但是家裡能賺錢的兩個大人都是打臨時工,想買也買不起」。
一周後,林娟接到了急診帳單,急診短短數小時收費竟達6000多元。林娟十分沮喪地說,「美國的窮人即使有白卡福利,也可能看不起病」。後在醫院社福部門協助下,她的醫療費用減到2000多元,但對於她來說,仍是沉重的負擔。
川普上台後大砍聯邦預算,盡管目前未公開宣布要拿Medicaid開刀,但持續的大規模裁員及縮減各種經費,已經帶給診所、醫院連鎖反應。
林娟說,她希望新的醫生可以順利為她安排開刀,否則她或許只能回中國治療,「一張往返芝加哥和廣州的機票大概1000餘元,而這個金額在美國連一次簡單急診的費用都不夠支付」。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