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診所/亞裔青少年的沉默危機 「我求救了,沒人能幫我」

18歲的王佳成績優異,去年獲多所名校錄取,但進入加州一所頂尖大學不到一年,卻因自殺未遂被強制送醫。當醫院通知遠在紐約的父母時,他們十分驚愕,完全不知女兒早已長期透過自殘來排解壓力。王佳坦言,高中時曾試圖尋求心理諮商,卻在多家診所碰壁,只有一家接受她的保險,但預約需等超過一個月。「我知道自己生病了,但我不能讓爸媽知道。」她的聲音充滿無助。
這起案例並非特例。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2023年報告,全美青少年中約有42%表示曾長期感到悲傷或絕望,而亞裔兒童與青少年報告心理困擾的比率持續上升,卻是各族裔中最少就醫的一群。語言隔閡、文化壓力與家庭結構,成為一道無形的牆。
心理健康服務 難取得
資深兒科醫師劉靜文指出,移民社區面臨多重挑戰。如同成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兒童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務在醫療保險上也存在諸多限制;她指,私人保險(即商業醫療保險)價格高昂,但涵蓋的服務項目較多,而對於公共保險(即由政府資助或管理的醫療保險),許多精神科與心理師不接受相關計畫,即便兒科醫師發現孩子出現明顯情緒困擾,也只能轉介急診處理,再聯絡網路以外的醫療資源協助後續治療。
資深兒科醫師王耀明指出,目前的保險計畫並不支付兒科醫師提供的心理諮詢費用,而專業心理輔導費用高昂,一般線上諮詢每小時高達250至300美元。即使擁有保險,也未必能報銷全部費用,對工薪家庭而言,這筆支出根本難以負擔。
更關鍵的是,能夠以中文提供心理服務,並理解華人文化背景的專業人員極度稀缺。雖然目前缺乏針對這類人力資源的正式統計,但多項研究與實務觀察指出,語言與文化障礙是華裔族群尋求心理健康協助的主要阻力之一。王耀明對此表示,很多想求助的患者,根本找不到所需的資源。
格行文化基金會負責人林灝也分享,一名華裔學生因家庭變故陷入情緒危機,曾萌生輕生念頭,卻在紐約市找不到心理輔導資源,只能撥打市府311熱線求助。他指出:「這是整個社區心理健康資源匱乏的縮影。」
這樣的制度性障礙導致惡性循環。根據「Pediatrics」期刊的一項研究,許多兒科醫師坦言他們在心理健康方面的訓練不足,缺乏信心處理相關個案,這也使第一線的醫療場域無法發揮有效的預警功能。而這些限制交織,使心理健康照護在亞裔社群中既不普及,也不易啟動。
家庭沉默 讓困境更深
除了制度限制,文化觀念也使不少家庭對心理疾病避而不談。家庭的沉默同樣關鍵。劉靜文表示,心理疾病在亞裔社區經常被視為一種「軟弱」,甚至有人擔心治療紀錄會影響孩子未來申請學校或工作;她指出,這種污名化現象導致許多家庭即使察覺異常,也選擇否認與逃避,她並分享一名學生的案例,該生從小表現優異,上大學期間因自殺未遂被強制送醫,才被診斷出患有嚴重心理疾病,而家長則是在送醫當天才首次得知子女的狀況,「他一直不敢讓父母知道」。
此外,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在全國高中健康行為調查中指出,18.9%的亞裔高中生曾經出現自殺念頭,明顯高於白人學生的15.5%;而曾實際嘗試自殺的亞裔學生比率達到10.8%,也遠高於白人學生的6.2%。這些數字凸顯亞裔青少年心理壓力之高,卻未獲得相應支持,反映出心理健康服務系統與文化背景之間的巨大落差。
醫療介入 愈早愈好
王耀明指出,在兒科實務中,許多心理健康問題可在早期透過觀察行為跡象預先發現。他表示,「三歲看老」這句俗語在臨床經驗中確實有其觀察依據,若孩子在幼兒時期出現異常行為,例如打針後長時間哭鬧、對人際互動缺乏反應,家長應該提高警覺。
他說,雖然醫保通常不涵蓋心理諮詢費用,但他在初診時會請患者填寫情緒量表,作為早期識別心理困擾的參考依據。
根據全美精神疾病聯盟(NAMI)統計,約有50%的心理健康問題在14歲前出現徵兆,75%的案例則在24歲以前發病。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指出,大多數成年期精神障礙在青少年階段即已開始發展。這些研究強調了早期識別與介入的重要性,有助於減少病程惡化,改善長期生活品質與社會適應。
劉靜文補充,幼童行為反常,也可能是心理疾病的表現。「愈早發現,治療效果愈好」,她舉例,一名學生從小有幻聽問題,中學時被發現後確診,因家人積極配合治療,病況已穩定控制。
過度關注學業 輕忽心理
長期接觸法院及醫院轉介青少年個案的社工劉元芬觀察到,有些家長過度關注子女的學業成績或才藝表現,卻忽略了孩子潛藏的心理困擾。她提醒,根據醫療隱私保護原則,青少年就醫確實需要父母同意,但專業輔導人員在治療中會兼顧青少年的隱私與安全,同時與家長保持必要溝通,建立信任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她補充,若心理問題未及時處理,往往可能惡化為逃學、校園衝突,甚至觸犯法律。她曾接觸過多起青少年個案,因涉及毒品、幫派、甚至性交易,而遭法院強制轉介接受心理治療。「這些悲劇,其實原本是可以預防的。」
厭食、上癮 可能是徵兆
「常見的華裔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包括憂鬱症、焦慮症、進食障礙、適應障礙以及上癮行為。」劉元芬指出,男孩較常出現憂鬱傾向,女孩則以厭食症居多。青春期是心理風險高峰期,尤其對於那些自我期許與家長期待皆高的孩子,更容易在理想與現實落差中產生挫敗感與情緒困擾。
此外,她補充,許多新移民家庭的子女因語言不通或文化隔閡無法融入校園生活,長期下來容易感到孤立、自我懷疑。若又缺乏家長的陪伴與情緒支持,更可能誤入歧途。「目前濫用藥物與性侵害的年齡層明顯下降,情況令人擔憂。」
家長是第一線守門人
在資源短缺的現實下,王耀明指出,父母的角色無可取代,他建議家長應定期與孩子進行簡單對話,了解他們的情緒狀況與交友情形,及早發現異常。他也呼籲家長多利用家庭醫師、學校心理輔導等既有資源,不要等到出問題才尋求幫助。
劉元芬表示,建立正向的團體歸屬感也至關重要。孩子若能參與興趣課程、社區活動,或與年紀相近的大哥哥、大姊姊建立連結,將有助於發展健康的情緒認同與社交技能。
亞美醫協慈善基金會(CAIPA Foundation)執行總監沈卉指出,自疫情以來,華裔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顯著上升,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聽聞自殺事件,「上個月,又有一位17歲的華人少女自殺,生命停格在17歲。」
她表示,亞美醫協慈善基金會自2020年起每月舉辦心理健康講座與急救培訓,幫助家長學會與青少年溝通。她也提醒民眾善用公共資源,例如988全國心理危機熱線,24小時免費提供協助,「關鍵時刻,一句話、一通電話,可能挽回一條生命。」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