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美國公民找海外避風港 靠「族譜」申請雙重國籍

朱立倫北檢外喊26日上凱道 罷免獨裁者賴清德

封面故事/義修女天使心 守護移民

聽新聞
test
0:00 /0:00
電影Cabrini的海報。(取自維基)
電影Cabrini的海報。(取自維基)

導言:3月婦女月,周刊與讀者分享數篇文章,或描述今昔真實社會中女性,或刻畫歌舞戲劇中的女性角色;

鏡頭回到136年前,38歲的義大利籍修女來美服務貧困的移民,寫下多少奇蹟;

再轉身觀看現代的劇場故事中,女性在幕前幕後展現的多樣力量。

一年前,傳記電影「卡布瑞尼修女」(Cabrini,又譯「天使之心」)選在2024年3月8日國際婦女節首映,電影裡彰顯卡布瑞尼修女的堅忍卓絕,堪稱女性典範;也回顧了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義大利移民在紐約經歷的悲慘夢魘。他們公然受到殘酷對待,儼然三等公民,其中的脈絡枝節,與後來的華人、拉美族群相比,頗令人省思。

★孤兒院院長 送愛紐約

卡布瑞尼修女 (Francesca Saverio Cabrini , 1850 --1917),原本在義大利鄉間擔任孤兒院院長,可並不安於井底的歲月靜好,心懷壯志要從中國開始,將慈善事業的版圖拓展至全球,她鍥而不捨地寫信向羅馬教宗里奧十三世尋求支援,終於得到教宗同意,先派她到紐約小試身手。

Cabrini修女從從義大利到紐約,為義大利移民奮鬥。(取自維基)
Cabrini修女從從義大利到紐約,為義大利移民奮鬥。(取自維基)

她帶著幾位修女來到紐約市的「五點」 (Five Points) 區,震驚於當地的義大利移民村猶如煉獄,充斥著窮人、暴徒、妓女、皮條客,孤兒們甚至住在地下水道裡,和美國其他地區儼然兩個世界。紐約的其他歐洲族裔十分瞧不起義大利人,為他們取各種難聽的稱號;醫院公開拒收義大利病人,包括送上門的垂死者。

1889年時,紐約五點區的租客們。(取自維基公有領域)
1889年時,紐約五點區的租客們。(取自維基公有領域)

辦兒童之家 興建醫院

非但主流社會毫不關懷義大利移民的困境,連天主教區的神職人員,也無心替他們解決問題,放任孤兒們活得像水溝旁的老鼠群。罹患肺結核重症的卡布瑞尼修女不以己身安危為念,努力不懈,終於得到義大利教會些許補助辦起孤兒院。

她先在上西城購地興建兒童之家,遭到仇視義大利人的官員驅趕後,又遷入耶穌會舊址繼續照顧孤兒,並創建醫院。

有一次,卡布瑞尼修女舉辦一場義大利裔美國人的募款慶典,邀請著名歌星演唱,一片歡欣氛圍中,警察突然衝入,高聲咒罵義大利人,並逮捕卡布瑞尼修女。

敵意如潮湧 拒絕認輸

教會將其遣返羅馬,她並未灰心氣餒,向義大利國會申請到興建醫院的經費,並取得教宗批准重返紐約。然而,她在紐約面對的敵意依然排山倒海,醫院竟遭人縱火焚毀。她懷疑是出自市長授意。

卡布瑞尼修女拒絕被擊敗,再度蓋起醫院。醫生曾經斷言罹患肺結核的卡布瑞尼修女將不久於人世,她不肯在病榻上等死,奮戰不歇,歷經一波波的挫折與磨難,終於實現畢生夢想,創立了「希望帝國」(Empire of Hope),在眾多國家建立孤兒院、醫院等慈善機構,包括中國。以當時算是高齡的67歲辭世,後來被天主教會封聖,成為美國第一位聖人,專司守護移民。

1890年,紐約州西公園(West Park)的「聖卡布里尼之家」,是美國第一家...
1890年,紐約州西公園(West Park)的「聖卡布里尼之家」,是美國第一家孤兒院。(取自維基公有領域)

黑手黨波及 遭受歧視

今天義大利裔在美國受到保障,很難想像早期義大利移民的非人處境。遭歧視的原因很多。1880年起,義大利移民如洪水般湧入紐約。他們不諳英語,生活侷限於義大利區。另一方面,在故鄉多屬農、工階層,讓美國底層勞工視為奪走飯碗的競爭者。而義大利人信仰天主教,與美國主流社會的各派新教格格不入。

早期義大利移民形象不佳,與黑幫分子或有關係。黑幫分子來到新大陸後靠走私、淫業、收取保護費等不法行徑欺壓義大利人,一度使黑手黨與義大利移民畫上等號。其實大多數的義大利移民從事勞力工作,胼手胝足過日子,寄望未來生活改善,下一代有出息,犯罪率並不比其他歐裔高。正如當今被汙名化的拉美無證移民,大多數勤奮工作,惹事生非的只是極少數。

羅馬教宗接見Cabrini修女的壁畫,Luigi Arzuffi繪於義大利Cas...
羅馬教宗接見Cabrini修女的壁畫,Luigi Arzuffi繪於義大利Caselle Landi的聖母教堂。(取自維基)

19世紀,遭受歧視的歐洲移民還有波蘭裔和愛爾蘭裔,原因同樣是出於與主流的宗教信仰差異、貧窮、知識水平低,以及與本地勞工的競爭關係,不也是早年華工移民飽嘗不公平待遇的原因?

華人大多聽聞過1882年美國國會制定的「排華法案」 (Chinese Exclusion Act),卻未必知道39年後的1921年,所謂的「緊急移民配額法案」(Emergency Quota Act),嚴格限制南歐與東歐的移民,而對於北歐與西歐移民的限制,則相對寬鬆許多。

先來欺後到 百年風霜

1924年生效的「移民法案」(Immigration Act),不但收緊了南歐與東歐的移民配額,更將亞裔排除入境。

2018年1月川普公然表示,不想要海地和非洲等窮國的移民,而歡迎挪威等進步國家的移民。可見100多年過去,某些人的移民觀並未改變。

美國是個移民國家,持續不斷地吸引世界各國民眾前來逐夢。當移民歷經顛簸立定腳跟,飽嘗風霜得以安居,在新大陸開枝散葉後,有些人卻反過頭來,帶著種族偏見,排擠後到的移民。

反移民暗潮 波波相連

從早期「種族大熔爐」的概念,主張所有族群融為一體,弭平個別差異,演化到近期的「種族沙拉盤」期許,標榜各族群同存共榮,也維持各自特色,兩者皆無法止息美國一波又一波的反移民暗潮。

1845至1852年由於馬鈴薯大飢荒而遷來美國的愛爾蘭移民,比義大利移民早了30多年,電影中的愛爾蘭裔天主教神父,對教區裡的義大利移民隱約秉持高人一等的心態,可見早到的愛爾蘭移民處境已然改善。

因此,後到的移民族裔,如果經濟條件不佳,以赤貧的狀況來到美國,遭受的藐視和排擠就格外沉重,但他們也格外需要照顧。

不畫地自限 爭取融入

卡布瑞尼修女力抗偏見,拯救義大利移民的作為,足以讓後人借鏡。首先,她不願畫地自限於義大利區,一心想得到主流社會的關注。當時義大利移民不認為自己是美國人,視美國其他地區為與己無關的異域。當地天主教教會也再三警告卡布瑞尼修女不得向美國機構求助,不無「家醜不可外揚」的心理。但她不僅與紐約時報記者合作,向主流社會揭發義大利移民的困境,也呼籲市長撥款支援她建醫院。事實證明,獲得主流社會的重視和奧援,更有助於解決義大利移民的問題。

向祖國求援 立足異鄉

卡布瑞尼修女也竭力向義大利國會爭取補助,可見一個族群移民海外,並非和祖國徹底斬斷牽繫。有祖國在外交和資源的幫助,立定腳跟於異邦較為容易;另一方面,在海外有成就的移民,也必會回饋母國。

當前政治氛圍下,無證移民儼然是許多社會問題的代罪羔羊。即使是合法移民來美國的亞裔,具有「模範族裔」的形象,也頻頻傳出遭遇歧視的事件。「卡布瑞尼修女」反映早期義大利移民承受匪夷所思的艱辛,豈能不令人深思?

移民 義大利 歧視

上一則

封面故事/牽亡歌 勸亡魂好走莫回頭

下一則

大仁說財經/百家爭鳴 最強AI是誰?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