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川普點名無緣媳婦任駐希臘大使 傳她已與兒子分手

總統寧遭彈劾也不肯下台 沒人知道南韓目前誰當家

封面故事/美版萬聖節 不給糖就搗蛋

萬聖節時,小朋友的裝扮和「不給糖就搗蛋」等活動,掀起歡樂氣氛。(圖/123RF)
萬聖節時,小朋友的裝扮和「不給糖就搗蛋」等活動,掀起歡樂氣氛。(圖/123RF)

19世紀中葉,每年萬聖節,社區居民分享亡者故事、算命、唱歌、跳舞等「遊戲派對」(play parties)慶祝活動已遍及全美,但全國性慶典尚未形成;直到19世紀下半葉,為逃離飢荒的數百萬愛爾蘭人移民美國,在全國興起萬聖節活動。

遵循歐洲習俗 漸成節慶

於是美國人也開始遵循歐洲習俗,在萬聖節盛裝打扮,挨家挨戶索取食物或金錢,確立「不給糖就搗蛋」的濫觴;同時年輕女性也相信萬聖節當天,可以用紗線、蘋果皮或鏡子魔術,占卜未來真命天子的名字或外貌,不過時至20世紀初期,萬聖節已拋開原本的迷信與宗教色彩。

1920年代和1930年代,萬聖節成為全美社區最重要的節慶,從遊行到派對等娛樂活動,不過此時,每逢萬聖節伴隨的破壞行動也成為各社區頭痛問題。

1950年代,經過地方人士全力宣導與限制,萬聖節變成最受年輕人歡迎的節慶,加上50年代正是嬰兒潮世代童年而且人數眾多,於是萬聖節慶祝活動從社區移至學校或家庭,以便讓更多人參加。

萬聖節時,大街小巷的南瓜燈裝飾及小朋友的裝,掀起歡樂融和恐怖的氣氛。(圖/123...
萬聖節時,大街小巷的南瓜燈裝飾及小朋友的裝,掀起歡樂融和恐怖的氣氛。(圖/123RF)

帶動消費熱潮 僅次聖誕

1920年至1950年間,有數百年歷史的「不給糖就搗蛋」蔚為風行,是各地社區相較花費便宜的慶祝活動,同時家長也可以透過給零食,預防鄰居小孩惡作劇,美國版萬聖節發展至今,國人每年為萬聖節消費約60億元,是僅次於聖誕節的第二大消費季節。

美國版萬聖節「不給糖就搗蛋」傳統可追溯到早期英國每年11月2日的「諸靈節」(All Souls' Day)紀念追思亡者、特別是已故信徒的遊行活動。

分發靈魂蛋糕 給予窮人

在節日當天,窮人乞討食物,民眾會提供所謂的「靈魂蛋糕」(soul cakes)糕點,以換取窮人承諾為家人祈禱,教會鼓勵民眾分發靈魂蛋糕,取代古代為漂泊的靈魂留下食物和美酒的做法,最終這種「靈魂出竅」的做法被孩童廣為採納,因此拜訪鄰里住家以獲得食物和金錢。 

萬聖節時,民眾會提供所謂的「靈魂蛋糕」(soul cakes)糕點,以紀念許多基...
萬聖節時,民眾會提供所謂的「靈魂蛋糕」(soul cakes)糕點,以紀念許多基督教傳統中的死者。中世紀期間,英國和愛爾蘭都有贈送靈魂蛋糕的傳統。(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至於萬聖節變裝傳統與凱爾特人習俗有關,數百年前的歐洲,冬季氣候多變且令人恐懼,加上糧食不足,因此許多人對於冬季心生恐懼,於是在萬聖節當天,凱爾特人入夜後離家都會戴上面具,為了避免被鬼魂糾纏;同時為了保持住家安寧,也會在屋外放置食物以安撫鬼魂。

萬聖節原本就是凱爾特人的夏末情結,並勾起對已故親友的思念,為了善待亡者靈魂,凱爾特人在餐桌安排空位、家門口和路邊留下食物,並點燃蠟燭為已故親人照亮重返靈魂世界的道路。

抹上迷信色彩 加油添醋

如今現代的萬聖節,因為亡者鬼魂被加油添醋變成恐怖惡魔,也讓萬聖節習俗抹上濃厚的迷信色彩,例如很多人害怕在萬聖節遇見黑貓,擔心帶來厄運,就是因為中世紀歐洲人迷信女巫會變成黑貓,避免身分曝光;在萬聖節當天避免走在樓梯下,尤其萬聖節前後,還要注意盡量避免打破鏡子、踩到道路裂縫或撒鹽避邪。

現代的萬聖節,打扮成恐怖惡魔,讓萬聖節習俗抹上濃厚的迷信色彩。(圖/123RF)
現代的萬聖節,打扮成恐怖惡魔,讓萬聖節習俗抹上濃厚的迷信色彩。(圖/123RF)

節日看恐怖片 成為習俗

另一方面,隨著萬聖節成為全國性慶典,娛樂業順勢推出應景電影,由導演卡本特(John Carpenter)執導恐怖片「月光光新慌慌」(Halloween),1978年上映以來,開啟萬聖節看恐怖片的習俗,2018年舊片重拍的「月光光新慌慌」甚至締造全球2億5300萬元票房佳績,成為其他恐怖電影的創作指標。

美國版萬聖節,南瓜裝飾和小朋友的裝扮,是少不了的。(圖/123RF)
美國版萬聖節,南瓜裝飾和小朋友的裝扮,是少不了的。(圖/123RF)

萬聖節 聖誕節 移民

上一則

封面故事/麻州女巫鎮 審判留痕跡

下一則

封面故事/小心鬼來了 萬聖節起源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