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華人投票率低 他們當推手扭轉
離總統大選投票日期(11/05)不到50天,你如尚未決定要選誰,沒關係;你如尚未完成選民登記,勿忘網路登記截止或郵寄蓋上郵戳日期。比如紐約是10月26日,加州是10月21日。
紐約亞美凝聚聯盟(AAC)主席吳一平說,華人社區存在以下三現象:
1. 一些持有綠卡的華人,不願入籍。
2. 入籍成為公民的華人,沒有登記為選民。
3. 登記成為選民的華人,很少去投票。
你是否為以上三者之一?
丕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近期發布研究報告稱,在2020年至2024年的四年間,數據顯示亞裔合格選民的數量及在所有合格選民中的占比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根據丕優的預測,今年11月預計將有1500萬亞裔有資格參加投票。不過,這個比率僅占總合格選民的6.1%,比率很低。
法拉盛華人多 投票率低
紐約亞美凝聚聯盟(AAC)主席吳一平說,法拉盛是紐約市最大的華人社區,有華人居民二、三十萬,但華人投票率卻很低。「法拉盛民主黨的投票率,只占人口的10%。這也太低了。」紐約華人今年7月28日組織了一次大遊行,抗議市政府在布魯克林第八大道華人社區建立遊民庇護所。身為組織者之一的他認為,遊行示威不能解決問題,「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投票」。
吳一平說,紐約亞美凝聚聯盟三年前成立,過去是法拉盛華人巡邏隊。巡邏隊升級為聯盟後,200多名會員除巡邏以外,還提供移民、選舉、老人服務等。今年是美國總統大選年,服務選舉是聯盟今年的主要任務。他說:「我們去紐約市選舉局領取選民登記表,幫助華人公民填表成為選民。」
他說,在向老人提供諮詢服務時,他們會詢問老人是否公民,有沒有做選民登記,若是公民就鼓勵他們投票。「我們不問他們的黨派,只是鼓勵他們登記成為選民,出去投票。」他了解後發現,華人社區存在以下三現象:
1. 一些持有綠卡的華人,不願入籍。
2. 入籍成為公民的華人,沒有登記為選民。
3. 登記成為選民的華人,很少去投票。
同時,美國出生的華裔孩子也要選舉培訓。他說,聯盟有800名青少年義工。「如果孩子到達18歲,我們就動員孩子登記成選民,選舉時去投票。」他透露,他也準備在選舉前舉辦投票講座,請專家介紹如何比較候選人,如何投票等具體事項。
華人投票少 原因有許多
吳一平一家三代都是公民,儘管他們的政治傾向不同、喜歡的候選人不同,但每逢選舉都去投票。他說,他的岳父母住在布魯克林,岳父今年90歲,岳母86歲,但他們一直堅持投票。「我和太太住在長島,政治傾向類似,但與岳父母的觀點不同。」他透露,他在美國出生的一對兒女已年滿18歲,有了投票權,也去投票。「我們與子女的觀點不同,也會時有辯論。」
他分析,許多人不投票出於以下原因:
1. 生意忙,工作忙。「他們總認為,我不投別人會投,不缺我一個。有的華人來美多年僅持綠卡,為的是進出中國方便。 我們鼓勵他們入籍成為公民,參加投票。」
2 . 有的華人僅僅關注政府福利、為家人移民美國等政策,而不考慮作為公民應該承擔的義務和責任。「他們遊離於美國社會之外,不認為他們是美國社會的一部分。」
3. 許多華人忽視地方選舉。他說,地方政府都是依照選票比率分配政府資金和福利。如果選票比較多,社區獲得的資金和福利就比較多。「其實,投票、權利、福利是一體的。」
發錢或福利 才去投票?
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的活動主持人王早早說,她製作了教育華人投票的短視頻,並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出這些視頻,就有人在留言區寫道:「唐人街居民只有發錢或者給福利才去投票。」
丹佛大學科貝爾國際關係學院(Josef Korbel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政治學教授趙穗生說,許多華人由於語言、學歷等原因,只能生活於華人社區,沒有進入主流社會,幾乎不參加任何主流社會的活動。「投票就是主流社會活動之一。」他們遠離主流社區,很少接觸和關心政治議題。
他說,許多華人來自非民主社會,根據在祖籍國的經歷,想當然地認為投票是少數人的事情,也許當選人已經內定了,與普通選民無關。「他們沒有民主社會的知識和經驗,故對政治比較淡漠。」
亞裔選民,尤其是華人選民,對美國政治運作過程多不了解,不知投票就是表達意願。這些華人認為,自己投不投票不重要。他說,這種認識是錯誤的。「身為美國公民,行使公民權利的行為就是投票。」有的華人即使入籍成為公民,不認為自己是美國人,而是外國人。他強調,美籍華人只有愛美國,才能被美國接受,也才能共同維護自身權利。
他在40年前來美留學。在那時,美國華人人數少,參政議政的意識也不強,但是現在情況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華人移民人數不僅增加很多,參與政治的意識也增強了很多。「不過,與其他族裔相比,華人的參與率還是較低。」
台灣移民 參與意識較強
紐約市法拉盛的華人主要來自兩岸三地。數據表明,來自台灣的移民選舉意識比較強。他們不僅自覺地登記成選民,而且主動參選成為民選官員。目前,台灣移民及其後代已經在政治上創造了幾個第一:紐約市第一位華人市議員、紐約州第一位華人州議員、紐約州第一位華人國會眾議員。
(編按:紐約市第一位華人市議員為劉醇逸、紐約州第一位華人州眾議員為孟廣瑞、第一位女性州眾議員為楊愛倫、紐約州第一位華人國會眾議員為孟昭文,全美第一位華人國會眾議員則為加州趙美心。)
吳一平發現,來自中國大陸的華人移民的參政、議政的意識相對薄弱。他們普遍認為,選舉並不重要,有人甚至還把民選官員稱為「父母官」。這種意識與民主社會格格不入。在美國,官員是民選的,民選官員是為選民服務的。「我們選民才是民選官員的父母。」他認為,大陸移民的思想轉換比其他地方華人移民困難得多。
王早早說,許多大陸移民對美國投票沒有概念,因為他們在原來的居住國從來沒有投過票,官員都是上級任命的。同時,大陸華人把「不談政治」的思考習慣帶到美國。如果有人為了候選人政治理念爭執起來,就會有人出來勸和,說「不要談政治,以免傷了感情」。
大陸移民 習慣不談政治
她說,這種不談政治的習慣與來自台灣的華人截然不同。她曾經多次看到台灣移民夫妻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進行政治辯論,一起討論候選人之間的不同政見以及對華人社區的影響。「台灣移民認為政治辯論很正常,與他們來美以前就參加過政治選舉有關。」
丹佛大學教授趙穗生說,統計數據顯示,美國華人移民數量增加最快,是少數族裔中的「大少數」。他指出,華人存在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一盤散沙」。若是華人不論黨派,都能團結起來,透過選票和捐款,要求候選人關注華人議題,還是能達到訴求的。「當然,這些組織不能與外國政府有聯繫。」
他說,華人還要多做義工,參加助選活動,與候選人建立聯繫。這樣,他們透過選票、捐款、助選等,才能形成關鍵少數,影響大選的方向。過去十多年,美國出現了一些華人及亞裔團體,如美國華人聯盟(ACA)等。這些團體組織華人參與美國政治活動,效果很好,但影響力仍然有限,需要更多人的參與才行。他說,美國猶太人雖然人數少,但他們參與度高,影響力很大。
製作影片 普及選舉知識
王早早說,有位華人來美十年,成為公民七年,上次大選要去投票,但被拒絕。「她不知道,要先註冊成為選民才能投票。」她說,今年11月5日星期二是美國大選的投票日。有些新公民不知道,他們可以提前投票,不一定要到當日才能投票。而且,他們也不知道,不只投票選總統及副總統,還要選舉國會議員、紐約州參議員、法官等。
華人社區的選民教育配套不足。例如,社區沒有機構對這些新公民進行選民的培訓,教育他們如何註冊、如何選擇候選人以及如何完成投票程序。「選民需要培訓,需要有人幫助他們一步步操作,最後完成投票過程。」
她認為,紐約華人投票少也與投票不易有關。例如,投票網站上可以用中文投票,但網站上的中文譯文牛頭不對馬嘴。「我估計,這些中文是機器翻譯的,但沒有經過懂中文的工作人員把關。」她說,這些不便影響了華人投票的意願。現在,選民可以在手機上進行投票,但若在微信上轉發網站,有的網站就會被封鎖。
於是,她製作了15期教育華人投票的短片。「這些視頻長度大都在三至五分鐘,用中文錄製,內容是投票的相關知識。」她透過微信公眾號發出這些視頻,受到華人觀眾的歡迎,最多的有8000多次播放,最少的也有2000多的播放量。大部分人在留言區留言表示鼓勵。「有人建議把這些影片放在Youtube上,讓更多人能看到。」
英文視頻 向華二代推銷
她說,有的華人父母建議她製成英文的視頻,給美國出生的華二代觀看,因為有的二代受他們的父母影響,對政治也不感興趣,從未投過票。她說,有個華人家庭共有10口人,父母是中國移民,六個孩子在美國出生,最大的32歲,最小的也有20歲了。父母來美多年仍持綠卡,不能投票,但孩子是美國公民,也從來沒有投過票。「從這個極端例子可以看出,動員和教育華人選民任重道遠。」
王早早一直給中國公司出海做節目主持和市場推廣。她表示,投票與產品推銷不同,產品推銷可以做一次性的推廣活動,但投票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他們不僅要有投票的知識,還要去投票地點去實際投票。」
她說,許多華人移民不知道投票的重要性。其實,民選官員都非常關心自己的選票及選民。如果某個選區的選民很少,官員就會輕視這些選區。「若是某個地區活躍選民比較多,官員們就會重視這個選區,在政策抉擇時就會有所傾斜。」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