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老套路奏效 「末路狂花錢」吸金9700萬美元
「末路狂花錢」可算是近期中國電影界最大黑馬,這部豆瓣評分僅5.8分的喜劇截至5月下旬,突破7億人民幣(約9665萬美元)。事實上,無論是製作水準還是演員陣容,「末路狂花錢」和同期電影相比毫無優勢可言,亮點或許是它是同檔期中唯一一部純喜劇作品。
「末路狂花錢」的成功再次證明了,喜劇在票房貢獻上仍然具有生產力,而且中國觀眾對於國產喜劇電影的容忍度非常高。
該片選擇影視作品中最老的套路之一:「絕症」,放眼古今中外,以「絕症」為矛盾衝突核心的影視作品比比皆是,可以適配任何類型題材。圍繞著絕症可以自然展開許多衝突和情節,同時釋放大量的情緒和人文關懷,親情、友誼、愛情甚至是對生活和社會的態度,對歷史和未來的思考。「絕症」提供給作品中的角色一個天然的濾鏡,給了作品人物發瘋的機會與動機,給那些本不合理、不自洽的行為提供了絕佳的合理性。
人物得知自己患有「絕症」而發瘋,隨後又被通知誤診,就帶來了更強的黑色幽默感,「人生如戲」、「大夢一場」的感覺隨之而來。在這樣的反轉過程中,人物的張力被拉伸,荒誕感也隨之被放大。
所以,這樣好用的套路被一次次使用,出現在德國喜劇「最酷的一天」(The Most Beautiful Day,又譯「最爽的一天」)、法國電影「警慌失措」(30 Days Max,又譯「最多三十天」)、好萊塢「終極假期」(Last Holiday,又譯「最後的假期」)等。
「末路狂花錢」也是一模一樣的套路,男主角賈冰飾演的「賈有為」是個守財奴,他省吃儉用為完成「百萬躺平計畫」,但隨後他被診斷出腦部腫瘤,只剩十天壽命。他為避免「人死了,錢沒花了」的悲劇發生,賣掉老屋、找回三位老友,決定在生命最後瘋狂一把。
最後當然是誤診了,得到了一個「人沒死,錢花沒了」的結局。
不合理不真實 觀眾不在意
導演和編劇在這個老套路中設定了兩條線索,一條是守財奴賈有為因患絕症從「守財」到「散財」的個體變化;一條則是有著20多年交情的兄弟之間的情感,因為「絕症」而再次交織而昇華。但這兩條線路的邏輯和鋪墊都不夠,導致裡面所有的人物關係和劇情都顯得不合理與不真實,即便有了「絕症」這個天然的衝突點,都彌補不了這些失真的橋段。
賈有為他自幼生活在工廠大院裡,父母都是工人,後來因工傷過世。從小父母生活節儉,滿牆掛著的「勤儉持家」的獎狀,都暗示著賈有為的摳門是祖傳的,不需要贅述的。他騎著老舊自行車,去超市買即期產品,用一堆打折券最後交了幾毛錢,過程中觀眾感受到祖傳「守財奴」的生活狀態,他摳門但快樂,卻無法為他得了絕症從而瘋狂花錢的做法提供有效動機。
「兄弟情」那條線也不甚清晰,四位好兄弟的過往除了一個頭磕在地上結為異姓兄弟,再也沒有其他交代,令他們20年後重聚並且「結伴發瘋」顯得突兀。電影的後半部,賈有為得知被誤診後,開始花錢為兄弟圓夢,彷彿透過這次折騰理解了金錢的意義和兄弟的意義,在他眼中這幾個兄弟都很慘,但事實上,在觀眾眼中這四個人都不是正常人。
小瀋陽飾演的「沙白虎」在家吃軟飯,所以他不開心、心裡憋屈、覺得被冷落了;于洋飾演的「許大力」從小有習武夢,在商場做保安,利用工作時間去看打拳訓練,被隊長發現而開除;董寶石飾演的「董建峰」離婚後帶著兒子,兒子喜歡說唱,和自己沒有共同語言而苦惱,而他為什麼離婚、和兒子之間發生過什麼都沒有交代,只見他在戲中不斷地「硬是苦惱」。
當這些人的經歷不足夠喚起同情的時候,賈有為給他們的每一分付出就都是錯愛,電影的後半小時,強行上了價值,荒誕立刻變成溫情,毫無劇情交代和銜接。
有觀眾一定會反駁,就是看一個樂,為什麼要在乎這麼多邏輯與關係。這或許對部分觀眾不重要,但當這樣的作品獲得高票房後,就會更加重要。因為如果這樣的作品成為一個「範本」,迅速形成規模並占領市場,對於中國的國產電影發展來說,都會造成傷害。
「末路狂花錢」這個作品,討喜的地方是它選擇了鬆弛且有觀眾緣的演員,賈冰透過在「狂飆」中的表現,讓觀眾記住了京海第一狠人徐江的身影;小瀋陽是近期在輿論中處於高點的藝人,無論是演唱會還是對哈爾濱旅遊推薦,都給他加了不少分;而于洋和董寶石雖然不是科班出身的演員,但是輕鬆自然的演技讓他們在表演中都不招人討厭。
對於一般觀眾而言,不過是看一部不討厭的演員呈現一個107分鐘的小品,可能不會覺得有多麼惆悵和痛苦。但如果按照小品來考量,「末路狂花錢」都不算是一部好的小品作品,單薄的人物和離譜的劇情,讓它更像是網路段子的大雜燴,當短片看又有些時間太長了。
(取材自中國新聞周刊)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