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退休儲蓄可少存點 理財書「死時剩下零」告訴你4理由

理財書「死時剩下零」(Die with Zero)作者柏金斯( Bill Perkins )的用錢觀念跟傳統的退休儲蓄邏輯很不一樣。他認為死前就該把錢花光,不要留給後代。他主張把錢用於增進人生「體驗」,幫助子女成家立業,自己有必要用錢時就用。基於這不合傳統的邏輯,他認為退休儲蓄可少存一點。
柏金斯2020年出版的「死時剩下零」提出四大理由,說明退休老本存得不如「理想」中那麼多,其實是很OK的事:
1.資產淨值退休後仍會增加。
資產減去負債和貸款就是淨值,一個人的資產淨值會隨著年齡漸長而增長,退休後亦然。該書指出,約三分之一退休人士的資產,退休後仍在增加。2016年聯準會資料顯示,75歲以上老人的平均資產淨額為28萬1600元,高於65-74年齡群的23萬7600元。
雖然也有人做到「死時錢花光」的書中理想,但更多退休人士死後,資產淨值仍往上升。
2.健保成本雖高,但最糟情況出現時,再多錢都不夠。
退休後,醫療保健的支出占總支出比率很高,但柏金斯說,既然如此,就不值得去擔心。「不客氣地說,需要付最貴的醫療健保帳單的時候,你存再多錢都不夠。」他舉父親治療癌症住院每晚就要5萬元為例,光這筆支出就逾百萬,即使醫療保險可幫些忙,若須面對最壞情況時,再怎麼存都不夠。「醫療保險不保的部分很貴,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存或不存這筆自付醫療費都沒差。」
他覺得不如年輕時多花錢保健、防病,好過年老時再來花大錢醫病。
3.減少支出比你想得容易。
很多人退休後花費較以往少,生活支出自然也減少。「一般家庭支出與收入的比例是1:1,這表示大家的用錢與收入一直呈正比。」雖然健保等支出可能增加,其他如衣服、娛樂支出會漸少。2017年消費者支出調查顯示,55-64歲家庭的平均年支出為6.4萬,65-74歲5.5萬,75歲以上降為4.2萬。
4.多數人只花了畢生積蓄的一部分。
本書指出,多數人死前,只用掉所有儲蓄的一部分。柏金斯從各種退休預算數據找出證據:退休金存了50萬元以上的人,20年後或離開人世前,平均只用掉其中的11.5%。退休老本不到20萬的人,退休18年後平均也只用掉退休金的25%。
柏金斯因此認為,存太多退休金本質上不是壞事,但若你在還動得了的時候,卻不敢花錢做想做的事,那就不好了。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