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是老家/「白卡就是命」老人生大病 家底恐被掏空

哥倫比亞大學學者調研發現,遠離故土遷往異國的華裔長者,最依賴「親情護理」作為養老照護的方式。拋卻感情和文化的因素,能夠長期支付美國高昂護工費用的家庭,屈指可數。
紐約市的華人以中產階級勞工為主,傳統的東亞文化使他們躲不開「侍養躬親」的習俗,華裔老人也難以接受美國老人和子女分開獨立居住的生活觀念,於是「上有老、下有小」成為中產族群繞不開的親情難題。
根據「老年醫學」(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Gerontology)的研究,華社很多老人的子女忙於工作和社會生活,導致老人們在出現緊急情況時無法及時施以援手,於是社區組織、街坊友人,成為了他們遇到困難時的首要求助對象。「友誼」和「交情」變為華社老人生活的關鍵部分,其建立的渠道除了同鄉會、社區組織以外,公園、興趣小組等也變為交友的好場所。對於華裔長者來講,在華社養老是生活在紐約的優勢,那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相知相惜,使他們結成了緊密的共同體。
申請老年公寓 等待漫長
「老人們主要是由家屬來照顧,如果子女真的工作繁忙,也會請護工短暫幫忙,為的是給自己一些時間和空間。」劉金玉在調研中發現,很多老人也不願意為子女增添負擔,於是希望搬出去獨自居住。他們不斷申請政府住房,尤其是位於華埠的老年公寓,但是想要分到房舍卻極為艱困。一位不願意具名的70歲受訪者說,「多年來,我用我所有的現金福利去租房,並一直在申請政府住房,都還沒有成功。」
「老年醫學」的調查顯示,許多華人新移民因為入籍時間不長,沒有資格享受更多公共福利,養老安排因此十分被動,必須特別依賴家人和子女。
生活在曼哈頓華埠的77歲梁先生說,「因為移民時間短,想有更好的條件有點難,如果能獲得老年住房和家庭護理服務,我就滿足了。」
這種被邊緣化為「局外人」的感受,侵擾著像他一樣的「新移民」老人。融入當地生活的信心,在語言和文化層面,又平添著由身分引發的焦慮。
「白卡(Medicaid)就是命,這句話並非虛言。」劉金玉在調研中發現,「沒有白卡的老人家庭,如果家屬得了長期病,家底都要掏空。」然而,白卡的獲取資格也同移民時間長短相關,最新的政策也需要在美國居留滿五年才可申請,若在此期間生了大病,那麼醫治和照護老人的龐大開銷,就會成為普通家庭的「不可承受之重」,「『切莫生病』,已成為華社居民心照不宣的『退路』」。
➤➤➤更多「何處是老家」專題報導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