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谷歌財務長 售出巴洛阿圖2豪宅「所賺」不多

布林肯抵上海首日 夜遊豫園大啖南翔小籠包、看CBA

何處是老家/護工短缺 華裔轉行培訓盼吸引年輕人

王黛梅(左)為長者照護中心的老人慶生,不僅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所需,更給予精神和情緒支持。(王黛梅提供)
王黛梅(左)為長者照護中心的老人慶生,不僅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所需,更給予精神和情緒支持。(王黛梅提供)

華府和維州經營護工培訓中心的王黛梅,20多年前看到長者照護需要,決定從原來的航空服務業轉行,從零學起,如今她在長者照護領域已有十多年經驗,培訓各族裔護工;她希望盡己所能改善長者照護供不應求的局面,也盼望更多有心的年輕人能加入,所以她從護理專業轉型投入培訓護工的領域。

王黛梅表示,年輕人對長者照護的關注度不高,「因為收入有限,專業要求又高,多數年輕人對此興趣不大,導致人員越來越短缺」,雖然現在護工的薪資普遍已比三年前調漲,但仍屬於較低水平(underpaid),再加上現在經濟蕭條,護工們的工作和生活重擔越來越大。

父母住養老院 負擔恐更重

她也觀察到亞裔群體的特殊現象,由於亞裔孩子學歷都很高,從事醫生、律師等工作者比其他族裔多,因工作忙碌,沒時間陪家人或照顧老人,因此會把年長父母送去老人中心或請居家護理,「但這些父母年老後更不習慣西餐,或常感到孤獨,因此仍每天打電話請孩子們為他們訂外送」,反而讓孩子們更忙碌,增添更多負擔,因此在王黛梅看來,若年輕人能更早開始關注長者照護,甚至願意進入此領域,等將來面臨養老問題時,就會更省心省力。

王黛梅原本在航空公司工作,收入可觀,生活和工作也豐富多彩,但後來因工作變得不穩定,她決定轉行到醫療和長者照護領域,「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會有醫療的需求,而一個社會發展,也一定需要解決養老的問題」,於是她在20多年前從零開始學習護理。

「當時邊上班邊讀書,壓力很大,同儕看我這麼大年齡了還在讀書,都很不解。」但王黛梅已認準這條路,因此犧牲大量休息時間苦讀,終於獲得護士學位。

皇天不負苦心人,王黛梅尚未從護士學校畢業時,就有居家護理(home care)和日間護理(day care)等護理行業的機構來聯絡她,她憑藉紮實的護理基礎和中英雙語的優勢,順利在2009年進入醫療護理領域。

缺護工 少數族裔壓力更大

累積一定經驗後,王黛梅2013年在大華府創辦Loving Home長者照護中心,後來因看到護工短缺問題嚴重,她決定在2019年將該中心轉型成「Loving Angels護工培訓中心」,「現在全美範圍護工和護士非常短缺,少數族裔壓力更大,年長者不論當年初來美國時多麼風光、有多大成就,如今上了年紀,對原生文化的依賴更高」,尤其患有失智症的老人們,更需要回到母語環境,因此對護工的要求也更具體。

王黛梅說,「嬰兒潮」的人口數量約是先前的三倍,人口老齡化加快,但醫院設備發展和人力補充的速度無法匹配,養老資源更顯得稀缺,長者照護行業多年來供不應求,這也是當今社會存在的普遍現象。

王黛梅說,非裔、白人和西語裔的護工在找照護對象時比較不挑剔,護理公司安排何種病人都會接受,相對來說,華裔護工們會考慮較多,「可能有些未婚女性在選擇工作時會有特定要求,避免尷尬或敏感情況,另有一些護工會考慮文化差異,畢竟護工和所照看老人之間的互動相處也很影響雙方的身心狀態」。

長者照護行業的另一特點是,護工們大多會做多份工,尤其華裔護工為了工作保障(job security),會多接照顧幾位老年人的活,「可能有些老人幾個月就去世了,或者住院後就無法繼續由護工照看,護工們可能面臨青黃不接的情況,因此會同時找幾份工」,但這也在無形中給護工自己增添更大壓力。

➤➤➤更多「何處是老家」專題報導

亞裔 華裔 華府

上一則

何處是老家/老人被歧視?律師:華人恐違法而不自覺

下一則

何處是老家/年輕人不願做 「老照顧老」高齡護工挑戰大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