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拜登夫婦公布報稅資料 去年賺61.9萬元 白宮暗諷川普

內州女教師和17歲學生車內發生性行為 丈夫被爆是國防部高層

封面故事/舊金山環境正義 華裔領袖方李邦琴出力

今年國際婦女節,亞裔女性方李邦琴(右)獲舊金山市府布里德(右二)表揚。(記者李怡/攝影)
今年國際婦女節,亞裔女性方李邦琴(右)獲舊金山市府布里德(右二)表揚。(記者李怡/攝影)

早就聽說舊金山最後一塊農地,被開闢成農場,並以傑出的華裔領袖方李邦琴的名字命名。創業者多年耕耘,成績斐然,得到了聯邦環保署的嘉獎,被標榜成環境正義的表率。日前正好有空,我便想把耳聞變成目睹。

市政服務最弱區 被評為食物沙漠

Diana Street被甩在舊金山的東邊,逼屈在灣景區的獵人角(Bayview-Hunters Point)。那個地方我曾在新聞報導上見識過。它是舊金山市政服務最弱的區域,居民健康指數、經濟收入和環境衛生等多項市政數據都排名靠後,健康食品通往那裡的渠道嚴重受阻,以至於美國農業部給它貼上了一個「食物沙漠」的標籤。

記得前年家裡搞裝修,我曾去那裡一家大型器材店採購過,親身感受過它的Rough。很難界定那裡是舊金山的老城區還是新城區。說它老,因為街道很不規範,車開到那裡,要想找個地方,是很需要動一番腦筋的。而且它具備著老城區的共同特徵:髒,灰塵多。

說它新,因為它的街道很寬,不像一些老城區的窄街陋巷,而且擠在一些作坊和倉庫建築中的民居外表還算光鮮。好在它地處城市的邊角,遊客不會來,再怎麼蓬頭垢面也無傷舊金山的光輝形象。

車子一開到這裡,我恍惚覺得自己是在開歷史的倒車,一下子倒回到上個世紀。七拐八彎,原本以為20分鐘能到的地方,我花了加倍的時間。一個大轉彎,我駛進了Diana Street。大街上的粗糙感嚴重挫傷了我的視覺神經,我還沒轉過神,不遠處一行綠底白字「方李邦琴社區農場 Florence Fong Community Farm」,很有氣勢地闖進我眼簾。

方李邦琴亞裔社區園地,立碑上記載是舊金山最後一個農場用地。(作者提供)
方李邦琴亞裔社區園地,立碑上記載是舊金山最後一個農場用地。(作者提供)

我不由自主地把眼簾展開,頓時感覺耳目一新。怪不得它沒有門牌號碼。

在方李邦琴社區園地種菜,大家自種自食。(作者提供)
在方李邦琴社區園地種菜,大家自種自食。(作者提供)

烏托邦農場豐收 分送低收入家庭

街道坐西的一邊是一排民居,臨東的一邊便是社區農場。我年輕的時候曾經在農村生活過一段時間,對土地、生長在土地上的農作物,總有一種親切感。

我深吸著泥土的芬芳,享受著遠離塵囂的靜謐,心情愉悅許多。接待我的是農場的老人陳三哥,瘦個子,但講話中氣十足,一點不瘦。

方李邦琴社區園地,免費提供給附近的居民種蔬菜。(作者提供)
方李邦琴社區園地,免費提供給附近的居民種蔬菜。(作者提供)

方李邦琴社區農場的面積約一英畝。一英畝容得下20幾幢民宅,但是由於歷史原因,它被標定為農業用地;因此這塊土地不能長人住的建築,只能長人吃的莊稼。可是舊金山哪裡還找得到農民?沒人種地,這塊土地只能長期白白地被野草占領,成了舊金山市市長手裡的一顆燙手山芋。

一直到2014年4月,方太以她對落後社區的體恤和對弱勢民眾的體諒,以慈善家的胸懷、政治領袖的威望、經濟巨擘的韜略,接手這塊農業用地,幫政府解了套。經過方太和兒子方以代先生歷年來的精心運作和數百志願者的集體努力,化腐朽為神奇,化荒蕪為玉帛。

儘管這裡被稱為社區農場,但是本地居民卻稱它是家門口的菜園子。因為它逾半土地上種著各色常見的蔬菜

早春季節,氣溫較低,大多數植物還在冬眠,但是勤勞的耕作者已培育出多種蔬菜。只見油菜已抽綠,荷蘭豆發芽,韭菜豎直身子,生菜和花菜已舒展肥嫩的葉瓣。我一路參觀,把問題撒得滿地都是;三哥一路陪同,盡心盡力把我的問題一個個撿起來。

我幹過農活,看著一畦畦整齊的菜地,便問,「這地是誰種的?」三哥答,「全靠義務勞動。主要是本地居民多,他們種出的蔬菜,他們拿回家」。我脫口而出:「這真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啊。」三哥大笑道:「對呀,有時太多了,便免費送給當地低收入家庭。每周六上午農場門口總會非常熱鬧。民眾排著隊來領取Food Bank和農場提供的新鮮蔬菜和食物。」

我聽三哥自豪地述說,大吃一驚,這樣「烏托邦」式的場面我過去只是在電影裡看到,當時還以為只是美好的願望,哪想這願望竟會降落在農業部的「食物沙漠」裡。我感慨不已,這裡真是塊綠洲,又想到「環境正義」這宏大的詞。

我饒有興致地踩著下午3時的春光,側耳細聽春蕾在這兒冒頭,綠苗在那兒破土。看見用木框隔成九宮格,我正要發問,三哥的回答就來了,「這是自留地,免費出讓給附近的居民種蔬菜,自種自收,自負盈虧」。嘿,農場不大,卻讓我大開眼界。

「自留地」這個字眼40幾年前我曾用過,已幾乎遺忘,想不到還有機會跳進21世紀的美國。我有點回到家鄉的感覺,聽到公雞悠閒的「喔喔」,母雞急促的「咯咯」。農場裡養著雞,寬大的雞棚裡,十幾隻肥嘟嘟的草雞有的踱步、有的啄食、有的與我互望。農場對面就是民居,養雞最大的問題是雞屎臭味會擾民,但在這裡我完全不用摀鼻子;我看到雞們被人道主義地善待,過著幸福的生活。三哥說,這塊是方以代先生重點關照的地方。

走過雞棚,我聽到蜜蜂的「嗡嗡」聲,十幾步開外看到十多個蜂箱,壘成三排,成群的蜜蜂在蜂箱周圍飛舞。養蜂是專業活,似乎由本地居民主理。

方李邦琴社區園地,免費提供給附近的居民種蔬菜。(作者提供)
方李邦琴社區園地,免費提供給附近的居民種蔬菜。(作者提供)

土地回饋居民 也邀非裔開墾

方太開啟了一個實用的模式。在公共的土地上,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還之於民。只要是本地居民,只要能遵守農場規則,只要農場還有多餘的土地,誰都可以來這裡大顯身手。對於喪失勞動力的居民,農場還定期為這大約100多個家庭提供服務。通過數百名不同背景、膚色、年齡志願者的忘我勞動,農場不斷擴大服務範圍。農場的土地有限,但志願者的愛心無限。

方太不但鼓勵華裔居民到這裡來與土地親熱,還專門闢出地塊,邀請非裔人士來開墾,加強族裔之間的融洽。非裔朋友把開荒種田當成有趣的事,他們不但自己來,還帶著孩子來,言教身傳種地的知識。非裔民權組織「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NAACP)主席阿莫斯‧布朗牧師來農場參觀後,向方李邦琴母子表示感謝,並很有感觸地說:「今天我看到了這個地區的活力,生活在這裡的每個人都是重要人物,都值得被尊重和肯定。」

人人平等,這裡居民的人格應該得到尊重,他們的居住環境應該得到改善,想到大街上的髒亂,我領悟了。儘管環境正義還沒完全落實到這個社區,但社區農場表率在前,有理由相信,環境正義遲早會光照整個社區。

方李邦琴社區農場傲立在舊金山的東邊快要有九個年頭了。它的影響正在擴大。人們介紹它的時候,不再稱它為「社區農場」,而是稱它為「社區花園」,因為這裡栽種著不少觀賞類的花草樹木,一年四季都花團錦簇,樹木葳蕤。人們還把它稱作「社區樂園」,在農場的另一端,有一個很正規的舞台;三哥說,經常有人到這裡來唱歌跳舞,享受生活的樂趣。

2022年10月,眾院前議長裴洛西(左二)訪問方李邦琴(左三)社區農場。(本報資...
2022年10月,眾院前議長裴洛西(左二)訪問方李邦琴(左三)社區農場。(本報資料照片)

方李邦琴社區農場的影響力還伸向華府。去年6月,環保署(EPA)派官員來農場考察,一行人無不讚嘆農場在環境正義方面的貢獻,並當即承諾給予資金和人力的支持。舊金山觀光部門計畫把這裡定為觀光點,讓遊客見證,環境正義怎麼在舊金山落後區域開始行動。

一座小農場竟驚動環保署,足見其有著巨大的能量。它就像一座燈塔,璀璨的光芒正穿越多霧的舊金山灣景區,無遠弗屆。

方李邦琴社區農場網站:https://ffcommunityfarm.org/

農場地址:Diana Street, San Francisco, CA 94124

(作者為美國中文作家協會終身會員,美國華文文藝界協會會員,美國聯邦政府前資深移民官。)

舊金山 蔬菜 非裔

上一則

人物/趙小蘭父親趙錫成 優雅享老典範

下一則

旅遊/內華達到亞利桑納自駕 重遊死亡谷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