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羅馬城 穿越千年時空

在我們學過的歷史教科書中和熟悉的歷史故事中,經常出現古羅馬、凱撒大帝、鬥獸場等熟悉的名字。五年前,我們來過羅馬,回來後總是認為不過癮,去年疫情過後,我們又來了。
鬥獸場 彷彿聽見嘶吼
羅馬鬥獸場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角鬥場,建於西元72年-82年間,是古羅馬帝國專供奴隸主、貴族和自由民觀看鬥獸或奴隸角鬥的地方,角鬥士要與一隻猛獸搏鬥直到一方死亡為止,也有人與人之間的搏鬥。
羅馬鬥獸場最初的名字不是鬥獸場,而是圓形劇場。後來之所以被稱為鬥獸場,是因為在這種圓形劇場內進行的各種慶典和競技表演,以人獸搏鬥出現頻率最高,次數最多,場面最為驚心動魄,也最能代表當年羅馬帝國稱雄全球、揚鞭寰宇的大羅馬精神。於是,久而久之,圓形劇場也就被叫做鬥獸場了。
在鬥獸場內部,我們在走廊中走的時候,看著四壁斑駁的磚塊和2000年前的混凝土,感歎西方文明在建築成就上的悠久和偉大。來到中央場地,豁然開朗,2000年的歷史呈現在眼前,我彷彿能聽到人獸搏鬥的嘶吼,能看到刀劍刺入後噴濺的鮮血。
羅馬鬥獸場能容納的觀眾大約9萬餘人,共有三層座位:下層、中層及上層,頂層還有一個只能站著的看台,這是給地位最低下的社會成員、女人、奴隸和窮人。
角鬥是鬥獸場的主要節目,是一天中娛樂的高峰。當時還出現了專門培訓角鬥士的四所角鬥學校,由鬥獸場來為角鬥學校提供資金,這四所學校有約2000名角鬥士。這些角鬥學校不過是訓練營和監獄的組合體,因為絕大多數的角鬥士都是來自羅馬帝國各個地方的奴隸和俘虜,他們沒有任何自由和權力。
對於羅馬貴族來說,最殘酷的格鬥毫無疑問也是他們最為激動的。打鬥者帶有戟或短劍,大部分鬥士都是奴隸和犯人,也有為了掙錢而自願前來格鬥的,他們都受過專門訓練。最後,失敗的一方要懇求看台上的人大發慈悲,這些觀眾們決定著他的命運,假如他們揮舞著手巾,他就能被免死;假如這些人手掌向下,那就意味著要他死。
在羅馬帝國早期,基督教被列為邪教,基督教徒被抓到後,赤手空拳地被送到角鬥場裡讓猛獸吃了。直到西元523年,鬥獸活動才被完全禁止。
古羅馬廣場的凱撒神廟
古羅馬廣場就在鬥獸場旁邊,是古羅馬時代的城市中心,其中還殘留了些許的古羅馬時期重要建築的廢墟。這裡是古羅馬政治、宗教、商業、娛樂等建築的聚集地,現在又被稱為「古羅馬廢墟」。羅馬市政府刻意保留了這塊殘垣斷壁,為全人類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
這片廢墟其實最早是被破磚亂瓦覆蓋,到19世紀才被重見天日。那裡是古羅馬歷史的景點集中地,由於裡面的景點太多,這裡只能介紹其中的凱撒神廟。
凱撒神廟始建於西元前42年,在羅馬元老院追封凱撒為神之後,凱撒的養子屋大維(羅馬帝國的第一位元首)為他修建這座愛奧尼柱式的神廟。凱撒神廟同時也被稱為彗星神廟,原因是在凱撒被刺殺後四個月的西元前44年7月,也是凱撒誕生月,在羅馬舉辦了為紀念凱撒的競技運動會,在競技運動會舉行時,有顆明亮的大彗星連續七日出現在羅馬夜空中,羅馬人相信這是凱撒的靈魂升上天成為神的證明,所以在神廟內所供奉的是一個額上有一顆星的凱撒神像。
西元前44年凱撒遇刺身亡後。他的遺體就在這裡火化。在羅馬元老院追封凱撒為神之後,屋大維為他的養父修建這座愛奧尼柱式的神廟,不久之後,這裡又豎起了一座祭壇和一根大理石柱,柱子上刻有「parenti patriae」(祖國之父)的銘文,以紀念他。
凱撒是第一位被神化並獲得祠廟尊崇的羅馬公民,凱撒彗星在古代的書籍中被成為「Sidus Iulium」(朱利安之星)或「Caesaris astrum」(凱撒之星),這顆大彗星的出現,成為屋大維執政仕途一個強有力的政治宣傳。
納沃納廣場 名建築林立
我們住的賓館就在納沃納廣場附近。納沃納廣場是義大利羅馬的一個廣場,原是西元1世紀古羅馬圖密善競技場。
在納沃納廣場,以巴洛克藝術著稱,濟安‧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651年設計了廣場中間著名的四河噴泉;伯羅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和拉依納爾迪(Carlo Rainaldi)設計了聖依搦斯蒙難堂,在廣場西側正中的位置,教堂擁有一個大穹頂,是廣場上最醒目的建築;彼得羅‧達‧科爾託納(Pietro Da Cortona)設計了潘菲利宮的畫廊。
廣場中央的四河噴泉算得上是貝尼尼的巔峰之作,建於1651年,那一年貝尼尼53歲,正是藝術上最成熟的階段。雕刻家用四條河流代表四個大洲,矗立在中間來自埃及的方尖碑頂端有一隻鴿子口銜橄欖枝,寓意全世界和平。這四條河流分別代表亞洲的恒河、非洲的尼羅河、美洲的拉普拉塔河及歐洲的多瑙河。同時他又用四位老人來表現這四條河流。
萬神廟 登峰造極圓屋頂
萬神廟是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的羅馬帝國時期建築,始建於西元前27-25年,由羅馬帝國首任皇帝屋大維的女婿阿戈利巴建造,用以供奉奧林匹亞山上諸神。現今所見的萬神廟主體建築,是亞德里亞諾大帝於西元120-124年所建。
萬神廟是古羅馬建築技術與藝術最高成就的代表,也是碩果僅存的一座從頭到腳完整保留下來的珍品。萬神廟以一個直徑43.2米的圓形為平面,圓柱形的牆體之上架設著一座半球形的穹頂——頂部距離地面同樣是43.2米,神殿內牆的高度與穹頂半徑相等。圓圈內牆被精心加以劃分,成為除穹頂之外第二重要的造型元素,主入口和其正對的巨大半圓形神龕形成神殿,圓形牆體還精心安排了一系列的次軸線。
萬神廟的點睛之筆是穹頂中央開了一個直徑8.9米的圓洞,就在這個與自然、天、光、神溝通的「空洞」中,從圓洞進來柔和漫射光,照亮空闊的內部,有一種宗教的寧謐氣息,穹頂的外面覆蓋著一層鍍金銅瓦。進到殿內看到那個讓無數建築師魂牽夢繞的穹頂的時候,只覺得無以復加的震撼。人與自然的高度融合,那種廣闊壯大的空間給人渺小地置身其中,但又處處被包裹的感覺。
早在古代,萬神廟就因其完美的比例而被譽為「羅馬奇觀」。時至今日,它仍是個奇觀,屹立不倒。
這座神殿堪稱圓屋頂的登峰造極之作,而圓屋頂正是羅馬人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殿堂內部比例協調,十分恰當:直徑與高度相等,大圓頂的基座從總高度的一半的地方開始建起,殿頂圓形曲線繼續向下延伸,形成一個完整的球體與地相接。這是建築史上的奇蹟,表現出古羅馬的建築師們高深的建築知識和深奧的計算方法。
在萬神廟裡有幾位偉大的義大利藝術家陵墓,其中有我們最敬仰、崇拜的拉斐爾的墓,在墓上是他的弟子洛托所作的一尊雕像:巨石聖母。
萬神廟經歷了18個世紀的滄桑後,銅門和拱門屋頂完整如初。在15世紀之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圓屋頂。這種建築只有用羅馬人發明的混凝土才能建成,但他們並沒有鋼筋來加固混凝土,是如何建造這個圓屋頂的呢?他們用浮石摻入混凝土,製成一種非常輕質耐用的建築材料。這種特製的混凝土被澆注入殼體,自下而上漸漸變薄,圓屋頂的底部有22英尺厚,而頂部僅有2英尺厚。
萬神廟既是一座廟宇,又是一座皇家紀念物,與大角鬥場和卡拉卡拉浴場共同代表了光輝燦爛的羅馬建築。
羅馬城裡,穿越千年的景點太多,即使欣賞過的景點,也有一種永遠看不夠的感覺。羅馬,雖然我們來了二次,一定還會有第三、第四次。
周刊旅遊歡迎投稿
1.投稿電郵:[email protected]
2.來稿限3000字以下,旅遊中有無要注意事項或交通須知,歡迎一併寄出。
3.照片檔案限JPG檔,不宜過小隨信寄送,並附註圖說。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