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清單/賞畫篇/抽象畫大師 讀懂畢卡索太難

開慣了線上會議,聽慣了電腦喇叭傳出來的樂聲,也習慣收到美術館的虛擬導覽後;多久沒去現場,站在一幅畫前觀其筆觸、駐足作品前玩味構思?周五晚上的紐約現代藝術館(MoMA)門外,長長的隊伍繞過了街口,期待與藝作面對面的渴望是這麼迫不及待。今年想去美術館或畫廊探訪喜愛的作品嗎?挑一家沒去過的試試。~~編者
2022年5月的西班牙葡萄牙之行,最後一個節目是去巴塞隆納的畢卡索博物館。這是我很感興趣的一個節目。畢卡索可以說是19、20世紀世界上最偉大的畫家,沒有之一。但他後期的立體主義畫作,我實在不懂怎麼去欣賞,支離破碎的畫面,似人如獸的線條,令我如墜入五里雲中。
進入20世紀後,西方畫壇產生了現代主義流派,其中又可細分成抽象、立體、野獸等名目。例如抽象流派中的趙無極先生,他的抽象畫作中沒有人物、沒有風景、沒有實物;作品用色彩的塗抹、點和線條,幾何和非幾何的色彩構成。他是僅有的兩位華人法國藝術院士之一。
他的早期抽象作品,還有題名;後期的作品,則只有創作日期及作者簽名。抽象作品沒有內容的指向,只有藝術的感受:美。猶如一片彩雲,你見了後只會說好美,不會說這雲想表示什麼?
你聽到一隻鳥在鳴叫,你只會說太好聽的鳥鳴,你不會去追求五線譜中哪幾聲。所以我想趙大師之所以後期無作品名字,也是想說沒有內容的指向。所以我們看他的畫,不會問這畫是表達什麼,而只是討論它如何地美。
浙江烏鎮有個木心美術館,是陳丹青先生力促建成的。我去參觀過一次,木心先生也有一些抽象畫,我還收藏了他的一幅「戰爭前夜」的複製品,十分喜歡。扁的長條形,原作11.3 x 54.3cm,創作於2001年。
畫的中上角是一個半明半暗的月亮,地上是一片朦朦朧朧的土色,沒有槍、沒有炮、沒有人影、沒有戰馬。每當我凝視這幅畫作,腦海中出現的是:天色微熹,炮聲隱隱,決戰在即,勝負已定的畫面。由此可見,抽象的畫作也可以給予觀眾實像的感覺,可以引起觀眾自我的聯想或臆想。
美國的法裔藝術家杜尚,在1917年將一個他在曼哈頓第五大道買來的一個小便斗,用油漆在小便斗上寫了:R. mutt 1917字樣,送去參加一個現代藝術品展覽,展品取名:「清泉」(Fountain)。 mutt的那個簽字可能和那個五金店名字Mott有關。
杜尚參展的理由是:它放在五金店是一個小便斗;它放到了展覽舘便賦予新意義,它的實用功能喪失了,只有被欣賞功能,成了藝術品。
儘管主辦方獨立藝術家協會的展覽宗旨是不對展品進行審查,最後還是拒絕了他,認為展品粗俗。它是這個展會上唯一被拒絕的展品。但「清泉」卻在藝術史上留下很大影響。
「清泉」的原件已遺失,但世界上目前有13家博物館收了它的複製品。 1999年11月紐約的蘇富比拍賣會還以成交價190萬美元拍出了一件「清泉」的複製品。2004年11月英國500多名藝術家和藝術評論家在評選20世紀最有影響的藝術作品時,在入選的1900件作品中,64%的人投票給了「清泉」,超過了畢卡索的「亞維農的少女」。
近年來我們不是見到有人在山裡,插了幾十頂黃傘;有人在海港裡放了一個充氣大黃鴨,這些都上了頭版新聞,美其名曰:行為藝術。我相信這些都是「清泉」所產生的餘波。
我之所以不厭其煩陳述上面這些藝術家及作品,只是想說明這些也屬於現代主義範疇的作品,通過導讀,也可以使觀眾懂欣賞而引起共鳴的。
但是為什麼我和很多人都會覺得看不懂畢卡索呢?既不明白他想表達的內容,也不感到他的畫有美感。我問我們的導遊,博物館有專業導遊嗎?導遊說我們今天請的就是博物館內的專業導遊。
我非常興奮,多年來存在我心裡的一個結終於要解開了。
畢卡索終身的畫作約有七、八千件,巴塞隆納這個博物館藏有四千多件,而且有不少他早期的作品,這真是一個值得一去的地方。
博物館是利用一所14世紀的舊宮殿改造而成的,坐落在老舊區聖奧古斯汀大街,那也是畢卡索出生之地,同時也曾經是他的寓所。展廳的規模和展品的順序流轉當然不能和那些原設計是展覽館的相比。
畢卡索如其他大部分畫家一樣,由具象的經典主義入手,畫風經過藍色時期、粉紅色時期、黑人時期,最後進入了他開創的立體主義畫派。我們的參觀也是依這個順序進行的。
我們先從畢卡索小時候看起。畢卡索的父親很嚴厲,母親則溫和,他和父親的關係一直緊張。畢卡索的全名中譯,長達57個漢字。畢卡索Picasso是母親的姓、他父親姓Ruiz;他自小就顯露出繪畫的天才。
為了要進藝術學校學習,他17歲時畫了一幅病人的畫作為應試入門之作。畫面上一個老男人穿著還算整齊的西裝。右手夾著雪茄,左手牽著病床上女人的手,神情悲戚。這個人物的原型即是畢卡索的父親;病床上躺著的女人,原型就是畢卡索的妹妹;那個修道院嬤嬤抱著的小孩,原型是一個小乞丐;而這個嬤嬤是畢卡索一個男朋友扮的。
一幅畫 左右視角不同
此畫的最大看點是視覺的角度。當你從正面看畫、從左側看畫和從右側看畫,會得到不同的畫面。
從左側看,人大床短;從右側看,床很長,父親這個人物則小了。畢卡索是從左右兩側的視角兼顧下完成此畫。據說羅浮宮中蒙娜麗莎的畫像,達文西也是採用這種方法,這就是為什麼,觀眾無論站在畫前面的館任何位置,總會感到蒙娜麗莎的眼睛在看他。
等到進入他的立體主義時期,我和很多人都看不懂他的作品了。在具象時期,他畫的一個朋友像,風格和畢卡索青年時代的自畫像一樣,人物形態正常,表現了朋友的精神面貌,有點憂鬱。
可到了立體主義時,他再畫這個朋友,卻變得面目全非,根本找不到任何他原來朋友的影子,面孔上的五官都顛來倒去,腰子臉、斜鼻子、四角眼。
當那位博物舘的藝術導遊,介紹完這張立體主義的朋友畫像後,我急忙問,畢卡索為什麼要將他這個朋友畫成這樣面目可憎?導遊回答是:他的畫都是很貴的,他很有錢。我說我不是問他有沒有錢,我想了解他用這幅畫想表達什麼。導遊沒有搭理我。
參觀結束了,我沒有找到答案,但似乎也找到了答案。我不會再去傻傻地問,這幅畫表達什麼。
我清楚記得,中國著名的畫家陳丹青也曾說過,他也看不懂畢卡索,每想到這裡,我便釋然了。
畢卡索的畫可能就是一部天書,珍貴無比,卻沒有人能真正讀懂。現在的人不懂,期待將來AI的人能作真正的詮釋?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