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8方法 讓你真正享受節日

每到長假,許多社會人士開始繃緊神經:從親友走訪串門的社交禮儀、送什麼禮物、家庭摩擦、旅行規畫到不小心花太多錢,每個都是可能讓人氣到炸鍋的引爆點。
美國精神病協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21年的一項調查顯示,41%的人在聖誕節逼近的時期感到壓力大,而今年更有31%人認為「2022聖誕節所遭遇的壓力會比2021年更大」;為此,紐約時報整理了一些秘訣,貫徹實施就有機會能放鬆身心靈,好好享受假期。
1.忙前忙後 學會取捨
聖誕節一到,要忙前忙後的事情多到讓人暈頭轉向。要管理好這麼多待辦事項,第一要件就是先確定「哪些事重要」以及「你願意花多少時間與精力完成這些事」?
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艾芙頓.卡普辛斯基(Afton Kapuscinski)指出,如果真的有選擇障礙不知怎麼取捨,可以參考往年的做法,哪些事必須做、哪些事往年想做但後來沒做,如此就能清楚分辨該做些什麼。或是可以問問身邊親近的親友,卡普辛斯基說,關心自身利益的人所提供的意見,通常很有參考價值。
接著,要懂得「拒絕」不在日程上的意外任務。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臨床心理學助理教授柏納特—席格勒(Inger E. Burnett-Zeigler)教大家「三個說不的方法」。
其一,直接了當地說「不」,因為這本來就是個句子,不會沒頭沒尾。第二步,如果擔心這樣講太直白容易傷害人際關係,也可以說「現在不行,但什麼時候可以」,第三,也可以換個說法試試「這樣不行,但我們可以怎樣」;關鍵是要拒絕,否則事情永遠做不完。
不過,有時我們不能把舒適放在首位,「那們只需要露面就行了,」執業治療師格洛弗.托瓦布(Nedra Glover Tawwab)說,記住這些義務的重要性,可以獲取一些動力。
2.親友團聚 慎選話題
我們都知道面對外人時,不談政治、不談宗教、不談太隱私的問題,但偏偏面對自己最親近的家人時,拜登到底做沒做票或一個月賺多少錢,卻變成茶餘飯後最容易被提起的話題。
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家庭社會學教授皮勒馬(Karl Pillemer)提醒,不要試圖「改造或修復」任何人,就算是像照顧自己健康這種不會太敏感,但涉及根深蒂固的習慣的話題也最好不要,例如在聖誕節大餐的時候勸年邁父母「吃清淡點」,根本大煞風景。
皮勒馬說:「要聊這種話題以前,先問問自己『有沒有可能改變他們的想法?』若答案是否定的,就別開口;如果『被迫』進入這種話題的討論,也可以試著『抽離』,用第三者的角度去觀察聊這個話題的人的反應,避免立即回應。」
同時,給彼此私人空間也是避免衝突的方法,例如預定一間酒店或縮短假期盡快返回日常生活的軌道,也是避免家庭衝突的方法。
3.吃喝玩樂 精簡開銷
重大節慶一到,就是花大錢的時候,特別是現在通膨嚴重,每一分錢都得錙銖必較。南達科他州的財務規畫師里克.卡勒(Rick Kahler)建議,在支出前務必先仔細思量,自己究竟有辦法負擔哪些東西。
康乃狄克州的財務顧問格魯柏(Judith Gruber)表示,先列出預算,再與親近家人討論「什麼事情最重要」,並優先考慮在這件事上花錢。比方說,這時節最受歡迎的活動之一莫過於交換禮物或與家人遠足踏青,但這不一定要花大錢,也可以安排參觀博物館、喝杯熱巧克力等,既省錢又能有收穫的行程。或者延到明年1月或2月淡季再出遊,省下的成本絕對讓你很有感。
此外,「聖誕節大餐」是另一個可以省錢的著力點,因為當中包含了太多節日傳統,當你在準備大餐時,可能不自覺地想要有各種元素,然後就花錢如流水了。
然而,聖誕聚餐的目的應該是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吃什麼」應該只是配角。如果想通這一點,放下對吃大餐的執著,改吃便餐或是邀請來家裡歡聚的親朋好友自己帶食物,來一場「一人一菜派對」(potluck),就能有效精簡成本。
4.忘掉工作 徹底放鬆
現代人一生中有大半時間在工作,因此面對突如其來的休假,可能滿腦子想的仍是工作的截止日期、未繳帳單、不斷增加的代辦事項等。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學(Kent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安琪拉.尼爾-巴內特(Angela Neal-Barnett)就表示,一定要「意識到」現在正在休假。
她說:「假期是你可以投入當下的一大段時間,因此專心做一件事,例如看場電影或包裝送人的禮物,可以幫助緩解壓力,不要一直去看電子郵件,也就是記住:現在休假,我本來就可以什麼都不做。」如果還是很緊繃,她建議大家先繃緊全身肌肉30秒,然後呼氣、釋放緊張感,一個個肌肉群慢慢地放鬆,直到呼吸變慢、感到平靜為止。
還有一種狀況,就是某個跟工作有關的思緒毫無預兆地跳入大腦,讓人猝不及防。這時也請告訴自己「這件事等我銷假上班再說」;可以在手機上寫個便條或給自己發一封Email,告訴大腦「我等等會處理這問題」,並且問自己「我現在真的有必要處理這件事嗎?」如果沒有,紐約大學臨床心理學家加拉赫(Thea Gallagher)說:「這就只是思想垃圾。」
加拉赫博士說,當你發現自己陷入焦慮時,把這種情緒作為一種信號,與周圍的人聯繫,試著用與工作相關的想法來提醒自己你已經「下班」了。例如,與其沉溺於擔憂,不如向你的姊姊求助,問問她的狗,或者跟你的侄女一起玩。 「活在當下,」加拉格爾博士說。
5.公司派對 從容社交
除非你是老闆,否則每次辦公室聚會試圖討老闆開心時,大概是你此生最想找個地洞鑽進去的時候。
特別是這兩年因為遠距工作,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大量降低,此時一旦重回「實體」職場,很多人會對於突如其來的社交需求感到非常不自在,不過如果處理得宜,和同事交流確實可以提高團隊士氣。
一些性格外向或是職場老手,通常都很會信手捻來容易與人打開話匣子的話題,既可以提高團隊契合度,又能保持適當距離,不至於讓人感覺被冒犯。
「擁抱職場情緒秘訣」(No Hard Feelings: The Secret Power of Embracing Emotion at Work)一書作者麗茲.福斯里恩(Liz Fosslien)就提出幾個方法,幫助大家應對這種看起來尷尬的場合,像是以一個與工作無關的話題開啟對話,例如:「覺得哪道菜好吃?」
又或者早點抵達會場,這或許有點違反直覺,但福斯里恩認為由於當時人不多,因此早點抵達會場可以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對話。
做好退場的準備也可以緩解社交焦慮。福斯里恩補充說,不過要確保離開的時候比較便利,比如避免在船上參加聚會,或者聚會地點比較遠的話,盡量不要拼車。
6.安頓孩子 規畫日程
假期會給一些孩子帶來糟糕的結果,臨床社會工作者卡拉.瑙姆伯格(Carla Naumburg)說,她本身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孩子們常在假期睡得晚、吃得多,更沉迷於電子產品,「他們的日程安排和日常活動都被打亂了」。
有些父母歡迎這種打破常規的做法,瑙姆伯格博士說:「父母可以決定適合自己家庭的方式。」
但如果孩子容易失控,那麼你就有畫定界線的壓力。也許你的孩子需要堅持早睡——即使是在奶奶家;也許他們每天都需要出門消耗一些能量。
瑙姆伯格博士建議為孩子們制定一個時間表,包括留出玩耍的時間。你可以把它寫下來、畫出來給年幼的孩子看,或者每天早上跟他們重複一遍。「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是非常令人焦慮的,」她說,尤其是對於那些缺乏自控能力的孩子。
即使你制定了一些規則,孩子仍然可能會調皮搗蛋,所以在你參加任何節日活動之前,要有應對突發事件的方案。「我們都希望在家人眼中表現最好,」瑙姆伯格博士說,「孩子也不例外。」
7.全家出行 考慮細節
搭飛機最好盡早預訂座位,尤其是帶孩子出行,以確保家人能坐在一起。AAA旅遊部門的高級副總裁寶拉.特維代爾(Paula Twidale)說,如果擔心航班延誤,就選最早的班機,最有可能準時起飛。
安排從機場到住家的交通服務,或在停車場預訂一個停車位,可以減少機場外的延誤;特維代爾說,最好避免托運行李。
特維代爾說,駕車出遊則做好去野營般的準備:帶上水、零食和毯子,以防遇到突發狀況;提前檢查汽車電池、發動機和輪胎壓力,以避免在路上出現任何故障。
當然,無論你做了多少準備,旅途總會有一些不確定性,但我們盡量讓它可控。精神病學家邁可.齊夫拉(Michael Ziffra)說,試著提前寫下你最擔心的五件事,這是一種經常用於認知行為療法的技巧;探究一下你擔心的事有多大機率會發生,如果發生了會有多糟糕。
他說,如果在旅行中感到焦慮,把手放在腹部感受呼吸可以幫助放鬆、分散注意力、緩解壓力。
8.關注自我 享受感恩
假期常常帶來社交的壓力,這些期望又容易讓人感覺低落,尤其是當你的朋友圈、臉書上滿是你沒有獲邀的派對,似乎別人的節日都過得更開心。心理學教授傑米.庫爾茨(Jaime Kurtz)說,減少使用社交媒體是明智的做法,但感恩也是假日沮喪的有效解藥。
庫爾茨博士建議,花點時間考慮你所期待的事情,問問自己:「我對什麼感到興奮?我期待什麼樣的傳統?」把想法記下來很有用,因為可以幫助你保持專注;研究表明,寫感恩日記有助於增加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
庫爾茨博士說,努力去享受假期,咬一口最喜歡的食物,注意它的味道和口感;停下來,欣賞一下舒適的家…。庫爾茨博士說,你可以只花五秒鐘安靜享受每一刻,可以幫助你專注於自己擁有的東西,而不是別人的節日樂趣。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