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香港流行音樂50年

香港流行音樂(以下簡稱「港樂」)指由香港音樂人製作和創作的音樂作品,和香港這座城市一樣,港樂的風格雜糅多元且多變,既傳統又現代,既獨特又包容。它記錄了少年的熱血、青春的無畏和追尋「理想都」的百折不撓,也表達了人生的徬徨和歸家的渴望,以及對世事如棋的哲學思考;它讚歎英雄人物的俠義無雙,也認同市井小民的樂觀通達;它在愛情和親情裡柔腸百轉,於人們最隱秘的內心深處激起漣漪輕漾,引發廣泛的共振與迴響。
當一種流行音樂文化潤物細無聲地參與了幾代人的日常生活,成為眾多普通個體人生故事的伴奏與註腳,它也就成為一個時代難以磨滅的青春片段,於時光深處寫下不朽的香江名句。港樂因何而獨特?又為何能成為一個時代的聲音,並承載了幾代中國人的青春記憶?它的未來又將有怎樣的呈現?在香港回歸25年的2022年,透過多位香港流行音樂從業者和觀察者解讀「港樂與我」的時光密碼。
此時此處此模樣:1970年代,港樂找到了自己的聲音
香港流行文化研究者大都認同,1970年代是港樂的啟蒙年代,也是港樂開始確立風格的重要時期。因為在此之前,香港社會對於粵語流行歌接受程度並不高,甚至還有一些偏見和歧視,認為其難登大雅之堂。英文歌才是當時香港流行音樂的主角。連後來公認為開創了粵語流行歌(Cantopop)先河的許冠傑,在1974年「鬼馬雙星」專輯大獲成功之前也都是專注於英文歌的,出版過不少英文歌的唱片。
1972年4月,許冠傑在跟哥哥許冠文一起主持的無線(TVB)喜劇情景節目「雙星報喜」裡,演唱了他自己譜曲、許冠文作詞的粵語歌曲「就此模樣」。歌詞根據許冠文遊歷世界各地之後寫下的一首英文詩改編而成,詞中體現了香港人的自我身分認同——看過艾菲爾鐵塔(Eiffel Tower)、富士山、檀香山的海灘這些地方的景色之後,自己還是很懷念香港,覺得哪裡都比不上此時此處此模樣的「漁燈在彼邦(香港)」。這首歌後來更名為「鐵塔凌雲」,收錄在「鬼馬雙星」專輯,被認為是粵語流行歌的開山之作。
1970年代,電視、電影、廣播電台等媒體的助推對港樂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鬼馬雙星」就是許冠文、許冠傑兄弟與嘉禾電影公司合作推出的同名喜劇電影的主題曲,該片1974年上映後登頂年度票房冠軍,這首歌也唱到街知巷聞。再比如無線在同一年(1974)推出的電視劇「啼笑姻緣」找來顧嘉輝作曲、葉紹德填詞、仙杜拉演唱同名粵語主題曲,也大受歡迎。香港已故知名作曲家兼填詞人黃霑在其博士論文「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香港流行音樂研究」裡稱「啼笑姻緣」為香港流行音樂的分水嶺。「此曲面世之後,香港人不再歧視粵語歌曲。接著下來,一連串作品湧現,香港音樂找到了自己的獨特聲音。」
在港樂尋找自己聲音的過程中,許冠傑居功至偉,黃霑在論文裡梳理了1949年至1997年香港流行音樂發展的脈絡,其中專闢了一節來剖析許冠傑這位比他小7歲的音樂人。黃霑稱許冠傑是「傳奇神話,絕非刻意,樂壇功臣,少人能及」。
1970、80年代擔任「寶麗金」唱片公司高層的馮添枝,則形容許冠傑有一種中西合璧的感覺,「他創作了許多到現在還很好聽的歌曲,也帶起了cantopop(粵語流行曲)的熱潮。」香港一代傳奇人物泰迪羅賓說過,許冠傑是粵語流行曲最多成功作品的歌手,「這是無可否認的」。
許冠傑在香港流行音樂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他創作的歌曲旋律優美,與歌詞相得益彰,如「浪子心聲」「天才白痴夢」等歌曲都經久傳唱,至今不衰;他寫詞的能力尤為出色,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他的歌詞既可以把略顯深奧的人生哲理講得通俗而淺白,也擅長觀察眾生百態,用活潑有趣的俚語俗語刻畫市井小民的心態,讓人一聽就生出親切的共鳴,如「半斤八兩」「佛跳牆」等。某種程度而言,許冠傑更像一位用音樂觀察並記錄當下的社會學家。
迎接光輝歲月:1980-90年代,港樂成為時代的聲音
1980-90年代香港經濟騰飛,一躍成為亞洲最發達的國際化大都市,也是赫赫有名的「亞洲四小龍」之一,港樂也迎來了「神仙打架」的黃金時代。許冠傑、羅文、關正傑、林子祥等70年代崛起的歌手越戰越勇,樂壇新星如梅艷芳、張國榮、呂方,以及90年代的「四大天王」等不斷湧現,一時之間,萬千星輝耀香江,港樂的影響力達到了巔峰,不僅成為中國大陸幾代人的青春記憶,甚至世界上任何一處華人聚居的地方都可以聽得到港樂的旋律。
回溯過往,香港自1970年代末就開始舉辦的各種歌唱比賽和填詞比賽為港樂的這段「光輝歲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林夕、小美就因為參加填詞比賽獲獎而逐漸培養出了信心,後來成為這一時期港樂重要的詞作者。歌唱比賽則是發掘新人歌手的重要渠道,無線電視舉辦的「新秀歌唱大賽」更是個中佼佼者,被譽為「歌星的搖籃」,梅艷芳、呂方、杜德偉、李克勤、許志安、黎明、鄭秀文等均出自這項大賽。其他歌唱比賽也為港樂輸送了「新血」,如「全港18區業餘歌唱比賽」的第一屆冠軍就是張學友。
香港大學教授、香港文化研究者朱耀偉在「香港流行文化的(後)青春歲月」一書中寫道:「70年代香港的歌唱比賽參賽者以唱英語歌為主,80年代幾乎全是粵語歌,時移世易,粵語歌盡領風騷。」80-90年代的港樂仍通過改編吸納不同地區的流行音樂文化,很多歌曲都改編自日文、韓文、英文的流行歌,百川匯海混雜而成只此一家的流行音樂。朱耀偉分析,因為當時港樂已經是華語流行音樂的中心,當紅歌手帶領潮流的形象能有效將外文歌改編挪為己用,使得港樂的風格既多元化又自成一格。
另一方面,得益於經濟的高速發展,香港市民享有更富足的物質生活之後,1980年代中期開始追求個人風格,嘗試擺脫相對大眾化的消費形式來彰顯個人品味。這種消費趨勢催生了香港的一波「樂隊潮」,其中就包括了Beyond樂隊。和20世紀70年代的樂隊唱歐美流行曲不同,這批樂隊以創作粵語歌曲為主,題材和創作手法與當時主流歌曲有所區別,但都很擅長表達青年人的困惑與孤寂。他們中的不少人後來都成為了香港流行樂壇的生力軍,比如劉以達、黃家駒、黃家強、劉卓輝等。
此外,隨著香港體育館(簡稱「紅館」)的正式啟用(1983年4月27日),自1970年代就興起的演唱會文化越發興盛。第一位在紅館開演唱會的是許冠傑,林子祥與陳百強緊隨其後。80-90年代,到紅館聽演唱會逐漸變成了香港的一項文化盛事。很多歌迷從中國大陸,甚至國外專門飛到香港來聽喜愛歌手的演唱會。直到現在,到紅館開演唱會依然是衡量一個歌手成功與否的重要標誌。朱耀偉也指出,香港流行音樂由聽覺發展到視覺,紅館演唱會起了關鍵作用。「紅館有效推展了香港的流行音樂工業,更重要的是為香港人提供了一個建立集體回憶的場所。」
北漂開拓市場:2000年之後,港樂與大陸互相交融
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四大天王」在1990年代掀起了一輪港樂的熱潮,隨著亞洲金融風暴(1997)的到來而逐漸退去。2000年以後,儘管陳奕迅、楊千嬅、容祖兒、TWINS等新一代歌手也有不錯的表現,卻始終難以重現港樂黃金時代的輝煌。網路時代之下的中國大陸也湧現出很多優秀的音樂節目,不少的香港音樂人選擇北漂發展,為自己開拓更廣闊的市場,也讓中國大陸的觀眾對熟悉的港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事實上,中國大陸與香港流行樂壇的交流從1980年代就開始了,從未間斷並且越來越密切。早在1985年,周潤發、趙雅芝、呂良偉等主演的電視劇「上海灘」在中國大陸播出。顧嘉輝作曲、黃霑填詞、葉麗儀演唱的歌曲「上海灘」「浪奔,浪流,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在大江南北廣為傳唱。中國大陸歌手崔健的「一無所有」,王虹的「血染的風采」也在差不多同一時期傳入香港。
1994年,「搖滾中國樂勢力」演唱會在香港紅館舉行,「魔岩三傑」的張楚、何勇、竇唯,再加上「唐朝樂隊」的張炬向香港觀眾展示了中國大陸歌壇的年輕面貌。2001年,那英在紅館開唱,並邀請了劉德華和孫燕姿作為助唱嘉賓。而後,刀郎、周筆暢、李榮浩等中國大陸歌手也相繼登陸紅館開個唱。於此同時,香港歌手到中國大陸開演唱會也變得很頻繁——譚詠麟、張國榮、張學友、劉德華、黎明……等。
如今中國大陸的文藝創作者都是聽著港樂長大的,譬如歌手李健在「聲生不息」裡就提到,港樂在他的青春時代扮演了心理輔導師的角色,「它能夠紓解你很多額外的情感,將一個懵懵懂懂的青少年帶上正確的人生之路。」有的文藝創作者還會把喜歡的港樂和自己的作品有機地結合起來,賦予全新的生命力。而導演賈樟柯是葉蒨文的歌迷,他執導的電影「山河故人」「江湖女兒」都用了葉蒨文的歌作為插曲,營造出與劇情契合又令人動容的氛圍。
(取材自新京報)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