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貓王艾維斯」回來了 再見搖滾傳奇

「紅磨坊」、「大亨小傳」導演巴茲魯曼(Baz Luhrmann)最新作品「貓王艾維斯」(Elvis)將一代傳奇搖滾巨星艾維斯普里斯萊(Elvis Presley)的生平搬上大螢幕,透過貓王的神祕經紀人「湯姆帕克上校」(Colonel Tom Parker,湯姆漢克斯Tom Hanks飾)的角度一窺貓王的故事,看出身自貧窮家庭的艾維斯,如何一步步登上巔峰,成為讓全世界都為之瘋狂的「搖滾之王」。
★將搖滾樂 帶入主流市場
湯姆漢克斯詮釋的帕克上校是一名直覺精準敏銳的商人,他和「太陽唱片」(Sun Records)創辦人山姆菲力普斯(Sam Phillips,麥康維爾Josh McConville飾演)看準艾維斯的音樂潛力,相信他能將當時在黑人地下樂團間發展的搖滾樂,帶入美國主流市場。
電影裡重新詮釋多首貓王的招牌歌曲,述說艾維斯將曲子唱紅的過程,包括「Hound Dog」(原唱Big Mama Thornton)、「That's All Right」(原唱Arthur "Big Boy" Crudup's)。
艾維斯是一名擁有「黑人嗓音」的白人歌手,當時的評論員說他從非裔音樂家借用著名的表演技巧;他的招牌扭臀舞步成為全美的熱門話題,並因此獲得「骨盆艾維斯」(Elvis the Pelvis)的稱號。
電影描繪艾維斯迅速崛起的過程,以及和帕克上校互利互損的關係;貪婪的帕克上校拿走他一半的收入,能迅速阻止任何潛在的問題發生;艾維斯的獨特舞步轟動全國時,帕克上校勸誘他創造更闔家觀賞的表演風格;艾維斯想到全球巡迴演出,帕克上校卻安排他到拉斯維加斯表演;成名之後的艾維斯迎來挫敗,在名聲與金錢中迷失,耀眼的星光最終黯淡殞落。
電影未深入描寫艾維斯與前妻普莉西拉(Priscilla Presley)的糾葛,而是著重在他的事業以及與非裔社區的關係。
艾維斯出身貧困,在密西西比州圖珀洛鎮(Tupelo)的非裔社區長大,身邊圍繞許多非裔朋友,後來搬到田納西州曼菲斯(Memphis)時深深被黑人音樂吸引,因而翻唱了不少歌曲,還與藍調之王比比金(B.B. King)結識成為朋友。
★幫助非裔族群 爭取平權
電影主張,貓王在幫助非裔爭取平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並透過帕克上校的敘述闡釋此觀點,他代替傳達伯蘭德(Michael T Bertrand)著作「種族、搖滾與艾維斯」(Race, Rock and Elvis)裡提出的想法,伯蘭德認為艾維斯透過演唱受黑人音樂影響的歌曲,幫助南方白人重新思考對種族的態度,促進白人支持民權運動。
伯蘭德是田納西州立大學(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的歷史教授,他接受BBC Culture採訪時說明:「艾維斯代表的正好是南方發生許多變化的世代,其中一個變化與非裔廣播節目演變有關,1940年代晚期,像艾維斯一樣的青少年收聽種族隔離社會中的不同種族觀點,隨著艾維斯長大成人,他表達對非裔文化的欣賞,與祖父母一輩不同,他被黑人音樂深深吸引,艾維斯成名後向大眾展示,(白人)欣賞黑人文化是可以的。」
★白人孩子 大玩節奏藍調
「艾維斯與他南方的同儕朋友是第一群利用節奏和藍調的白人孩子,這是一項突破,並產生巨大的影響。」他認為,搖滾樂和艾維斯將隱身於隔離社會面紗後的文化介紹給更多群眾,以正向的方式讓社會走向開放。
伯蘭德認為,艾維斯以他的行動做出貢獻,而非發表任何重大公開聲明,「我不覺得艾維斯是會參加遊行等活動的政治分子,這些音樂人會先擔心他們的事業,不會做出政治聲明。他們透過選擇音樂作為聲明,在他們所處的隔離社會背景下,這就是一項重大的聲明。1950年代,許多節奏和藍調音樂人說他們很高興艾維斯打開了大門,因為音樂變得容易接近,由於他是白人,艾維斯能夠出入他的某些同事和同齡人無法進出的場合。」
除了正面肯定,貓王同樣也得到負面評價,一些評論員認為在種族方面,艾維斯是個問題人物,有些人指責他挪用黑人音樂文化,有人甚至稱他是種族主義者。
嘻哈音樂團體「全民公敵」(Public Enemy)歌手查克D (Chuck D)就曾經直接在饒舌歌詞裡抨擊貓王是種族主義者,他認為貓王崇高的地位背後以犧牲黑人音樂家作為代價,黑人音樂家沒有獲得應有的回報。
伯蘭德說:「挪用問題將是之後爭論的議題。音樂產業存有嚴重歧視,業界明白白人與黑人青少年會聽節奏和藍調,所以他們想尋找一張白人面孔來吸引更廣大的觀眾,而那個人就是艾維斯。我認為這個產業陷入挪用問題,而艾維斯則是在欣賞,他進到錄音室時,不會寫自己的歌,基本上他希望的是錄製所有他喜歡的音樂。」
伯蘭德說:「問題是音樂產業將他打造成唯一的搖滾巨星,但艾維斯不這麼認為,他欣賞黑人音樂家。」
★黑人文化 重新包裝出售
查克D表示,他歌詞裡提到的種族主義在其他地方也存在,且存在於音樂產業的制度性種族歧視中,黑人文化持續被重新包裝、賣給大眾,其根源卻被隱藏起來。
音樂學家庫爾卡尼(Neil Kulkarni)表示,被查克D的觀點說服,啟發他對文化挪用的思考,「許多流行音樂的歷史中,黑人的創新點子被白人音樂商人偷走、清除、加以包裝後賣給白人觀眾,即使在現今也是。無論艾維斯是種族主義者或民權英雄,我認為要在這之中找到真相。」
BBC記者溫格特(Jonathan Wingate)前往貓王兒時故鄉圖珀洛鎮,訪問當地居民,「我和許多人交談,其中一位是艾維斯離開圖珀洛鎮前最好的朋友貝爾(Sam Bell),他說艾維斯不是種族主義者。」
音樂記者薩克利夫(Phil Sutcliffe)說:「白人小孩小時候可以和黑人小孩一起玩,但因為慣例以及父母施壓,漸漸長大到了不允許和黑人往來的年紀,而這正是艾維斯與眾不同之處,他並沒有遵循社會慣例設下隔閡。」
溫格特說:「這一切與認知有關,現今的文化認知與艾維斯初登場時非常不同,他與非裔音樂的關係很複雜。」貓王踏進樂壇時,美國南方各處正好爆發各種反對種族隔離的社會運動。
溫格特說:「當時許多美國人民身處隔離社會,想想這樣的音樂在當時會有多少主流群眾能夠接受,而艾維斯不知如何做到了,我會說他為很多藝術家打開了大門。」
當然,一位傳奇人物的人生總是會有多種視角,巴茲魯曼的電影只是其中一種解讀角度,每個人對於貓王艾維斯、他的音樂、他的故事都會有自己的看法。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