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馬英九啟程祭祖:我去大陸等36年 實在久了點

氣象局示警 金山灣區今有霜凍、風暴來襲

醫藥/便祕、憂鬱別輕忽 恐巴金森前兆

不少女生為塑身減重,刻意少吃又缺乏運動,年紀一大,恐飽受便祕之苦。(本報資料照片)
不少女生為塑身減重,刻意少吃又缺乏運動,年紀一大,恐飽受便祕之苦。(本報資料照片)

許多人都知道行動緩慢、手腳顫抖為巴金森病常見的動作障礙症狀,但台大醫院一項臨床研究卻發現,部分巴金森病人在出現動作症狀的前10至20年,已有便祕、憂鬱、焦慮等非動作障礙的症狀,這些病人雖有至腸胃科、身心科就醫,卻找不到病因。

「憂鬱、焦慮是巴金森病症狀表現中的一塊拼圖。」台灣陽大附醫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劉翁銘說,患者腦部組織退化,除了多巴胺分泌異常,連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分泌也受到影響,以致出現情緒障礙,許多患者更合併便祕困擾。

劉翁銘表示,如何提高民眾對於巴金森病的認知,了解早期巴金森病的非動作障礙症狀,進而提早確診、提早用藥,這是治療巴金森病的重要課題。  

如何於罹病早期確診,給予正確用藥,一直以來為治療巴金森病的重要瓶頸,劉翁銘表示,台大神經研究團隊研究證實,透過非動作障礙症狀,如憂鬱、焦慮、便祕,如能盡早確診,接受治療,就可有效延緩疾病惡化。

●自我檢測可做手指操                          

劉翁銘曾收治一名40多歲男性巴金森病人,務農為生,從小開朗樂觀,但家人早在幾年前發現他性格有些不太一樣,常無來由地憂鬱、不開心,甚至出現撲克臉、面具臉。    

直到他自覺單側肢體逐漸僵硬、活動不便時,這才就醫,經核子醫學影像檢查發現,腦部多巴胺細胞退化,確診為第一期巴金森病,規律用藥及回診,幾年下來,仍可下田務農。                                                

劉翁銘說,提醒民眾多注意自身及家人身心變化,定期每月練習「巴金森病手指操」,大拇指與食指做開合動作,左右各25下,重複做、愈做愈快,如果會愈做愈慢、開合幅度變小,甚至黏住、打不開等,建議到神經內科接受檢查診斷。

另外,若有手抖、動作慢、走路不平衡、憂鬱等症狀,務必積極就醫,至神經內科或動作障礙科尋求協助。

AI幫助及早發現退化

近年來,AI人工智慧結合健保大數據,讓許多病人得以早期確診,劉翁銘指出,最新AI系統能從巴金森病人手指操影片中,察覺出細微異常動作。病人靈敏度變差、退化狀況,也可作為調整藥物的重要參考。

便祕 AI 檢測

上一則

旅遊補給站/8列夜行火車最經典 飽覽美歐亞夢幻景點

下一則

移民專頁/SEVP郵箱未建立 可請DSO幫忙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