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提交報稅表前避免犯這些錯 降低被查稅機率

葛妮絲派特洛出庭拿筆記本遮臉 遭控滑雪撞人肇逃

教育/美國公立小學「放牛吃草」… 現代孟母東遊記

拜登總統訪問新澤西州一處小學,和小學生閒聊,並一起操作教學遊戲。(Getty Images)
拜登總統訪問新澤西州一處小學,和小學生閒聊,並一起操作教學遊戲。(Getty Images)

好幾年前,聽到親戚問如何辦移民,想要把小孩送到美國當小小留學生,我心中總很不以為然。根據2018經合組織(OECD)針對全球15歲學童測驗統計顯示,美國孩童數學平均成績低於OECD國家平均成績,數學成績優異學生的比率,更是低於東亞國家,包括台灣。根據我們家小孩在美國公立小學的上學經驗,只能用放牛吃草來形容。

沒有功課 偶爾才有作業

幾乎每天放學回家,我的小孩都會以一種驕傲語氣對我宣布:沒有功課。偶爾難得有作業,也不過就是一張紙,15分鐘就做完了。聽在我這個受東亞教育的媽媽的耳裡,真的好焦慮。我自認不是虎媽,但是為了掌握學校課業進度,我會和孩子把老師發回來的講義和功課一起訂正一遍,小孩還嫌我囉唆,跟我說:「某某經常忘記交作業,老師也不管。」我只能曉以大義,說明學習是對自己負責,將來才能找到好工作。只是美國的孩子根本就不吃這一套,功課草草寫完後,頭也不回就去後院玩了。

讀過作家簡媜老師的一本書「老師的12樣見面禮 一個小男孩的美國遊學誌」描寫全家在科羅拉多州遊學四個月的經歷。書中,老師在開學的第一天送給學生12件禮物,期許他們能夠擁有同理心、即使面對困難仍保有韌性、對自己與他人都更寬容。只不過這些教育的結果,沒有辦法在短時間看出,又難以量化,考試時用是非題問:「同學難過時,該不該安慰他?」也沒有意義。

在孩子們就讀的學區,因為學區總監是兒童心理方面的專家,所以很重視情感、人格教育。每兩個星期志工家長會帶著學生作活動,培養生活中的軟技巧(soft skill)以加強學習成績,但是這需要一段時間才漸漸看得出果。要知道,美國的數學已經比亞洲慢了一年;科學又是蜻蜓點水的每學期上一、兩回,小孩將來會有競爭力嗎?

思考許久後決定全家搬回台灣,我的孩子也成為小小留學生,還很幸運地進了一所家長搶破頭又口碑佳的小學。不管是數學、科學還是美術、音樂,都有請專門的老師擔任教學,不像美國公立小學,沒有經費時,只能刪減上課時間或請熱心家長來幫忙上課。雖然孩子抱怨台灣上課時數長,但是我覺得這是「學習的必要之惡」,想要懂得多,就得要多花些時間,難道不是這樣嗎?

正當我為帶孩子回台灣的決定感到滿意時,有一天,兒子問我:「我音樂期中考考得不好,會影響申請大學嗎?」女兒也說:「老師說一定要努力讀書,才能進耶魯、哈佛,之後才有好工作。」忽然發覺,我把小孩從一個放任發展的極端推向另一個分數至上的極端。不管你是畫一張圖,唱一首歌還是做個報告都要打分數。

我的孩子認為,高分是對他們學習成果的一種肯定,忽略了過程中的失敗帶來的寶貴經驗,以及克服挑戰後的喜悅,所有學習的價值只能歸結到分數上。

美國的小學生搭校車到校時,校方的教職員會在門口迎接他們。(Getty Image...
美國的小學生搭校車到校時,校方的教職員會在門口迎接他們。(Getty Images)

貧富不均 產生教育焦慮

我從小就是在這種「照著三餐」考試的環境長大,孩子的爸更是在高壓升學主義下拚命,練就一身考高分的訣竅,順利進入名牌大學。但是等到我們進入美國社會,工作、生活,吃了不少虧後,才開始明白學校把我們變成讀書考試的機器,其他什麼都不懂。

不禁想問問自己:台灣能提供我想要的教育環境嗎?我是不是做錯決定了?我煩惱到頭髮都白了,兩個孩子倒是老神在在地安慰我:「大不了搬回美國。」那我豈不成了現代孟母,只是太平洋可不是小水塘,跨海搬家真是大不易。

直到最近看了一本書「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貧富不均下的育兒經濟學」,才了解我對教育焦慮原因。這本書是兩位經濟學教授試著解釋:為什麼不同國家,教養方式會差別那麼大?有些父母是放牛吃草,有些則是開著直升機在小孩身邊打轉;然而,又是什麼原因讓家長選擇不同的教養方式呢?

作者為了孩子教育全家搬回台灣,但遇上和美國完全不一樣的學習環境。圖為台灣學生上音...
作者為了孩子教育全家搬回台灣,但遇上和美國完全不一樣的學習環境。圖為台灣學生上音樂課。(本報資料照片)

這兩位教授的解答是:社會經濟的公平性以及貧富差距。在某些國家,專業工人的薪資和生活水準不比社會菁英(醫生,律師)來得差,父母會傾向放任教養,反正就算小孩讀的是職業學校,做藍領工作,將來的收入都能過上不錯的生活;相對來說,美國社會貧富懸殊,進入名校才容易找到高薪工作,為了擠進升學的窄門,父母必須要投入所有資源、保證孩子學業成就優異,沒有犯錯的空間。

問孩子長大想做什麼?一個想開火車,一個想要當作家,身為家長,雖然鼓勵他們追求夢想,但是將來人工智能既能開火車又會寫文章,這些工作說不定都會消失,他們會生活在和現在極為不同的社會,學校教育能夠幫助他們順利適應嗎?從美國千里迢迢地搬回台灣,因為我信任台灣的學校對學業認真的態度。在台灣上學後,又開始想念美國學校課堂上自由的風氣,我想給予小孩最好的教育卻力有未逮。在這個不平等的社會,我只能努力存自己的退休金,不要成為孩子將來的負擔。

教育 升學 學區

上一則

移民專頁/移民政策 近期有哪些變化

下一則

美國現象/全球最瘦摩天大樓「史坦威塔」 紐約之柱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