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童全身癢炸 異位性皮膚炎搞怪

今年4歲半的吉米(化名),半年前開始反覆出現皮膚癢、搔抓,日前因疫情停課在家,家長發現天氣熱、流汗增多時,還會抓到破皮流血,嚴重影響睡眠。就診後發現手肘及膝蓋的屈側有紅疹、丘疹及搔抓的傷痕,軀幹則有大範圍的皮膚乾燥及脫屑。問診得知爸爸小時候也曾有類似狀況,長大之後才逐漸改善,醫師根據病史及理學檢查,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給予衛教及藥物治療後,症狀大幅改善。
台灣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蘇軏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在台灣的盛行率8%至10%,其中有50%在1歲內出現症狀,30%在1至5歲診斷患病,好發於有異位性體質家族史者。病因與遺傳、環境因素以及皮膚的屏障功能缺陷有關。患者常見皮膚搔癢,癢到抓不停,較大的孩童在肘凹、膕凹、腕關節、膝關節等處會出現皮疹,且伴隨慢性、反覆性的皮膚發炎。
蘇軏表示,疫情期間學童長時間待在乾燥的冷氣房,忽略皮膚保濕,此外活動量減少、零食吃多,3C產品使用量增,影響作息和睡眠品質,且無法與同學、朋友見面,對升學、未來的不確定感,造成身體和情緒的壓力增加,或因疫情延後回診時間,作息改變、壓力、環境的溫溼度、飲食等,都可能導致異位性皮膚炎惡化。
蘇軏說,異位性皮膚炎主要是藥物治療、保濕和生活環境改善。含類固醇的外用藥膏可對抗皮膚發炎,含抗生素則是預防次發性傷口感染,口服抗組織胺則可以降低搔癢感、改善睡眠。
保養方面,蘇軏表示,洗澡時避免水溫過高、或清潔力太強的沐浴乳,洗澡時間控制在15分鐘內,可改善皮膚屏障功能。針對皮膚乾燥部位,可塗抹適當的乳液、乳霜或凡士林,若一段時間後皮膚仍粗糙,可增加突破頻率、或換成保濕力更強的產品,生活環境需要定期打掃,維持清潔,保持空氣流通,也可使用空氣清淨機及除濕機,維持適當溫度以減少流汗。
蘇軏提醒,異位性皮膚炎需要長時間的治療及保養,當小孩經常東抓西抓,身上出現抓痕,可留意發生的部位、時間點以及是否持續或反覆發作。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