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5個好的飲食習慣 趕走冬日憂鬱

如果會對秋盡冬來、季節的更迭感到憂鬱或沮喪,或許是得到所謂的「季節憂鬱症」( seasonal depression),或是被稱為「季節性情緒失調」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AD)。季節性情緒失調最常發生在冬天,通常從秋末開始、隨著白天逐漸縮短、氣溫逐漸降低持續至春天、甚至夏天。雖然不常見,但也有相反的例子,患者的憂鬱情緒會從春夏開始、秋冬消退。
季節性的情緒失調症狀包括悲傷、情緒化、精神不濟或呆滯,日常工作無法集中精神,整個人感覺沒有希望。季節性的情緒失調傾向被界定為是由季節更替而引起的,這種由週期性的自然現象所引起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很難以一年為基礎來治療。
醫界目前仍未能找到簡單、直接的治療方式,如果周邊有嚴重季節性情緒失調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協助,甚至需要借助藥物治療。克利夫蘭診所 (Cleveland Clinic) 指出,規律的運動、到戶外走走、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都有助改善季節性情緒失調。
醫學專家古德森 (Amy Goodson) 表示,沒有一種飲食可以有助於避免季節性情緒失調,但有些食物和方法可以緩解症狀。以下是幾個日常飲食習慣的調整,可以幫助對抗季節性情緒失調。
多吃富含維生素D食物
維生素D是對健康至關重要的維生素,但當天氣變冷、日照變短,我們待在室內的時間越長,流失的維生素D便越多。古德森說,會有季節性情緒失調的主要原因便是缺少陽光,以及維生素D攝取不足。
研究也顯示,缺乏維生素D的人比較容易抑鬱,而維生素D的缺乏確實和某種特別的情緒失調有關,例如季節性情緒失調。妙佑醫療國際 (Mayo Clinic) 建議成年人一天應該攝取600毫克的維生素D。古德森說,食物中的牛奶、鮭魚、鮪魚和雞蛋,都是維生素D很好的來源,素食者可以多喝柳橙汁來替代。
但是單靠食物來攝取維生素D,顯然仍有些不足,可能的話每天花些時間來曬太陽,也是必要的,或是服用健康食品,確保攝取到足夠的維生素D。
每餐攝取足夠的蛋白質
營養學家拉卡托絲 (Tammy Lakatos) 表示,每天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也能有效地管理季節性情緒失調所引起的症狀。蛋白質可提高體內快樂的荷爾蒙、血清素和多巴胺,所以持續攝取足量的蛋白質非常重要。而從食物中攝取蛋白質,還可以保持身體活力,避免因血糖降低而影響情緒的穩定。
拉卡托絲建議,如果可能每餐都攝取20克蛋白質,如果在旅途中執行有困難,蛋白質不一定從主食中攝取,一些配菜或是添加的配料,也同樣有幫助;例如把蛋或加奶酪的穀片或麵包當早餐,午餐時把豆類和雞肉加入沙拉,晚餐時選擇有雞肉或蝦的義大利麵。
限制加工食品與添加糖的攝取
單醣通常是在加工食品和點心裡,這會導致血糖的升高,雖然可以帶來短暫的快樂,稍後便會讓人感覺情緒低落和精神不振;而精神不振會放大個人曾經有過的抑鬱症狀。
研究顯示,加工食品和添加糖會對整體的精神健康造成負面影響,一篇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的文章指出,糖分的攝取和抑鬱症狀有關連。另一項發表於英國精神病學期刊的研究也發現,定期攝取大量糖與加工食品的測試者,比較容易有抑鬱症狀。雖然這些研究沒有討論到季節性情緒失調,但或許限制糖與加工食物的攝取,可以改善與季節相關的情緒問題。
每天至少攝取兩杯綠色蔬菜
拉卡托絲建議成年人每天至少攝取兩杯量的綠色蔬菜。她表示,蔬菜是最好的葉酸來源,而研究顯示,抑鬱和葉酸攝取不足有關;葉酸攝取不足將損害神經傳導介質的代謝,包括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這對情緒十分重要。
任何綠色蔬菜像是菠菜、羽衣甘藍、小白菜、蕪菁、萵苣都含有豐富的葉酸,其他葉酸來源還有豆類、柑橘、蘆筍、酪梨和西蘭花等。
少量多餐
季節性情緒失調的一般症狀是白天時會昏睡和精神不振,古德森說,改善之道便是以少量多餐方式,攝取高纖和高蛋白質食物。
古德森說,白天用高纖和高蛋白質食物來供給身體所需的營養,可有助於穩定血糖和體力。身體會感到疲倦,表示缺乏養分,生活中所有的壓力來源都會被放大,連日常事物都無法應付。
季節性情緒失調或許無法完全避免,依照上述飲食習慣、保持充足的運動,與親近的家人朋友相處,都可以減輕相關症狀。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