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冬遊拉薩 直達古城靈魂、心臟 見證信仰力量

2022年元旦前後去拉薩旅遊五天,事先毫無思想準備,隨機決定,陪同自紐約回國探親的二哥跑一趟。列車從上海出發,48小時後到達拉薩。列車開到青海省格爾木市後開始彌散式供氧,因為從這裡開始翻越崑崙山脈,進入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直到拉薩。
布達拉宮 拉薩標誌
到拉薩旅遊,不能不去參觀布達拉宮。這座初建於7世紀吐蕃王朝松贊幹布時期、17世紀重建成今日規模的宏偉宮殿,是集西藏宗教、政治、歷史與藝術於一身的建築瑰寶。它是拉薩城的標誌,是藏民的智慧結晶,更是藏民心中的聖城。
冬季的拉薩遊客稀少,我們可免費參觀布達拉宮,只要提前一天預約即可。我和二哥來到布達拉宮山下,抬頭仰望,巨大牆體高入雲端,紅宮白宮巍峨屹立,自身顯得十分渺小,給人心靈震撼。沿著巨大宮牆拾階而上,往復曲折,一步一登,又給人朝聖般的虔誠感。
布達拉宮依山而建,由白宮、紅宮和與之相配合的各種建築所組成。遊客參觀從白宮進入,白宮是達賴喇嘛冬季生活起居和辦公的場所,也是西藏地方政府噶廈辦事機構所在,包含舉行重大活動如達賴坐床、親政典禮的殿堂等。
白宮參觀完畢,由此進入紅宮參觀。紅宮主要是歷代達賴的靈塔殿、各類佛殿和松贊幹布與兩位妃子──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大唐文成公主的真金塑像等,自五世起歷代達賴的真身,也均包金鑲玉供奉在靈塔內。宮內獨缺一位六世達賴真身,因為他圓寂在青海省。紅宮內佛像、金玉、珍寶、壁畫、唐卡等琳瑯滿目,金碧輝煌。好在冬季參觀者不多,我們可以駐足聽導遊講解,若在旅遊旺季來參觀,就只能匆匆而過。
布達拉宮因建在紅山上,是拉薩全城的最高點,無處不見其巍峨身姿,因而心頭一亮,時刻得到提醒:我在拉薩!布達拉宮就是拉薩的靈魂,深入人的心坎。所以藏族人民對布達拉宮頂禮膜拜不無道理,每天有成千上萬的藏族人自早到晚圍繞布達拉宮不停地轉經。若無布達拉宮,拉薩何以成為拉薩?
布達拉宮是達賴喇嘛的冬宮,羅布林卡就是夏宮。冬季時羅布林卡免費參觀,也不用預約,而且參觀人數極少,給我們參觀遊覽帶來很大的便利。
以前每到夏日,布達拉宮內的各部門政府機構都要隨著達賴喇嘛轉移到羅布林卡辦公。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後,此處改為「人民公園」,是群眾消暑休閒的好地方。園內有好幾處宮殿,風格有藏式也有漢式,還有一處動物園;進入園內只見古木參天,小橋流水,綠蔭叢中,宮殿隱約其間。其中最有參觀價值的宮殿是達旦明久頗章(永恒不變宮),1954年至56年由中央政府為14世達賴喇嘛興建;樓前的介紹牌說:「此宮殿既有寺廟的建築特點,又有宮殿、別墅之藝術風格,比其他宮殿更顯得富麗堂皇和幽雅別緻。」
大昭寺 禮拜潮驚人
如果說布達拉宮是拉薩的靈魂,那麽大昭寺就是拉薩的心臟。藏族人有個說法:「先有大昭寺,後有拉薩城。」大昭寺位於拉薩老城區中心,最初稱「惹薩」,後來惹薩成了這座城市的名稱,並演化成今日的「拉薩」。據說這裡原本是一處窪地,藏民以山羊馱土填平湖泊,松贊幹布為供奉釋迦牟尼等身像而建造了西藏第一座佛教寺廟「大昭寺」,隨後圍繞大昭寺開始了拉薩的造城運動。
與布達拉宮一樣,大昭寺內各種佛像、人物塑像、雕刻、壁畫等奇珍異寶不計其數。大昭寺的鎮寺之寶就是文成公主和親時從長安帶來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藏民認為見到它就等於見到了佛祖。因此,虔誠的藏民不遠千里來拉薩朝聖,首先要到大昭寺朝拜,其次才是布達拉宮。
我和二哥參觀大昭寺那天,恰好遇到藏曆10月25日燃燈節,是為紀念宗喀巴大師逝世而舉行的活動。那天來自全國各地四面八方的藏民湧入拉薩來朝聖,排著長達一公里的隊伍,源源不斷地進入大昭寺頂禮膜拜,把整個寺擁擠得水洩不通。他們憑藏民證或藏傳佛教歸化證就可免票進入大昭寺,但這苦了我們這些遊客。
當時帶領我們入寺參觀是一名剛高中畢業的藏族小姑娘,她講解得很認真,每當在佛像前,她都會替我們團隊中的善男信女收取香油錢並投入供奉箱,還嚴格要求大家對佛像恭敬合十禮拜。那時大殿內人山人海,各個小佛殿擠滿虔誠的藏民,他們有的捧著佛像等待開光,有的拿著暖瓶為酥油燈添加酥油,我們根本擠不進去,只好跟著小姑娘繞著大殿轉了一圈。朝拜的藏民越來越多,我們這些遊客擠得苦不堪言,私下有些抱怨,小姑娘卻很認真地說我們應該感到幸運,能遇到那麽好的日子來大昭寺參觀。真是漢藏民族的不同世界觀、價值觀,導致對事物的不同看法。
大昭寺周圍的朝拜者越來越多,燃燈節的高潮是在當天晚上,家家戶戶點燈紀念宗喀巴大師。當天下午2、3時地方政府派遣警察在街頭巷尾值勤,並封鎖了各個路口,老百姓只出不進,百行歇業。作為遊客第一次看到這種架式,我既緊張又興奮,四處遊蕩看熱鬧,但也不敢貿然步出警戒線,生怕回不來。晚上我和二哥老實地待在客棧內,無法外出一睹燃燈節的熱鬧。
八廓古城 隨藏民轉經
大昭寺在拉薩市具有中心地位,不僅是地理位置上,也包括社會生活層面。環大昭寺外牆一圈叫「八廓」,大昭寺外輻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是藏民們行轉經儀式的路線。在這裡能看到成千上萬人圍繞大昭寺做順時針轉經活動,大批信眾在大昭寺門口磕長頭,不少人五體投地,用整個身體丈量大地,圍繞大昭寺一步一拜匍匐前行,場面十分感人。
八廓街也是拉薩市一條古老而熱鬧的商業街,這裡能看到藏族百行百業,人氣沸鼎,香火旺盛。為了方便到八廓街體驗當地藏民的生活,我特地在大昭寺附近找了個藏式客棧,從酒店搬到客棧住上兩晚,並數次登臨屋頂,曬曬太陽喝喝茶,眺望布達拉宮。
從八廓街延伸出來的大街小巷,構成了八廓古城,是拉薩藏民核心生活區,保留更多的拉薩原生態。在這裡能充分體驗藏民的風俗習慣和生活百態。在拉薩的短短五天,我曾幾度跟著藏民圍繞大昭寺轉經、在大昭寺前的清真餐館裡吃羊肉粉湯、在八廓街上一間小禮品店為女兒買禮物,也在一家古宅藏家茶館裡喝印度茶,好不愜意。
全民信仰 虔誠動人
到拉薩旅遊,避不開的話題是藏族全民的宗教信仰。我們在拉薩隨處可見的藏民「磕長頭」,在大昭寺和各大寺廟前所見居多。所謂磕長頭,就是為等身長頭,五體投地匍匐,雙手前直伸,每伏身一次,以手畫地為號,起身後前行到記號處再匍匐,如此周而復始。
我一度不太理解藏民的全民信教、虔誠信仰,但一次契機使我豁然開朗。2003年8月我帶大女兒去四川藏區九寨溝旅遊,我第一次進藏區,看到美麗的景色加緊小跑去拍照,沒想到剛跑了幾步就上氣不接下氣,猛然醒悟在高原不能劇烈活動;而後我突然感悟到,在高原嚴酷的生存條件下,一個民族沒有宗教信仰是不可能生存下來的,這恐怕就是藏族人全民信教的秘密。
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先民,最先信仰的是西藏原始宗教「苯教」,後來佛教傳入雪域高原,結合苯教成為藏傳佛教,最終成為藏族的全民信仰。先有蓮花生大師播下藏傳佛教的種子,後有宗喀巴大師弘揚佛法,使藏傳佛教信仰遍地開花。藏民重精神輕物欲,不惜將一生的財富供奉給寺廟。
參觀布達拉宮時的導遊是青海省的藏族人,他在講解中不斷地穿插介紹藏族的心靈和藏傳佛教思想,對比漢藏民眾的不同生活態度,來加深我們對藏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理解。
他給我印象最深刻的講法就是,漢族人做什麽事都要問為什麽,而藏族人因從來不問而充滿幸福感。因此,藏民從藏區各地磕長頭到拉薩朝聖,不避風霜雨雪,數千公里一路磕過來,認為是一生中必做的功課,能消業進入天堂。也有藏民圍繞神山聖湖轉經,也被認為是功德無量的自我修行。
如做不到上述,那麽在拉薩或家鄉圍繞大昭寺或家鄉寺廟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繞圈轉經,則是最起碼的功課。於是乎我們在拉薩隨處可看到藏民轉經的宏大隊伍。受到藏民虔誠信念的感動或影響,一些漢族人也加入到轉經隊伍,這也是當代藏區旅遊的一大景觀。
在拉薩的五天旅遊很快結束,收穫滿滿,感觸良多。冬遊拉薩的體驗,使我不虛此行矣。
注意事項
1.初上高原,走路要緩,節奏要慢,不飲酒不洗澡。
2.帶足禦寒衣服,因為高原氣候迅變多樣,即使夏季,夜間氣溫也可能降至攝氏零度以下。
3.以平常心對待高原反應,不要太緊張,心理負擔過重,會加重高原反應。
4.感冒時不可上高原,在高原一旦感冒,也應盡快下至低海拔地區,否則稍有不慎,就會引發嚴重的高原疾病,危及生命。
5.尊重當地藏族的風俗習慣。
周刊旅遊迎投稿
1.投稿電郵:[email protected]
2.來稿限3000字以下,旅遊中有無要注意事項或交通須知,歡迎一併寄出。
3.照片檔案限JPG檔,不宜過小隨信寄送,並附註圖說。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