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1500萬低收入者面臨白卡危機 這5州明天率先開鍘

漏印了這三字?傳人民日報3月30日報紙遭緊急銷毀

封面故事/美國孩子學中文 知難而退?

美國一些特許學校推廣中文教學很成功,也成為學校吸引學生的優勢項目。圖為前第一夫人米雪兒歐巴馬參觀華府育英學校小學的普通話教學。 (Getty Images)
美國一些特許學校推廣中文教學很成功,也成為學校吸引學生的優勢項目。圖為前第一夫人米雪兒歐巴馬參觀華府育英學校小學的普通話教學。 (Getty Images)

紐約市貝賽高中(Bayside High School)退休中文教師鍾寧真說,目前,美國的中文教育在美國高中內仍然是一個「小眾學科」,選修的學生人數比較少。一開始,選修中文的學生很多,但是隨著難度的增加,學生人數逐漸下降,「許多學生知難而退了」。

他說,美國孩子的母語是英語,英語則有詞根做基礎,稍作增減就可變成一個新詞,「是有規律可循的」。而中文詞彙則不同。他舉例說,「夾」是一個動詞,是夾住的意思。但是,若是在其左邊加個「人」字旁,就變成「俠」字。這個詞的變化沒有邏輯可言,也沒有規律可循,讓美國學生很難理解。

許多外族裔學中文很認真,也覺得有相當的難度。(Getty Images)
許多外族裔學中文很認真,也覺得有相當的難度。(Getty Images)

鍾寧真於1988年從中國廣州來到美國攻讀經濟學博士。之後,他應聘到紐約市貝賽高中教社會科學(Social Studies),紐約市公立高中的社會科學課程,包括世界歷史、美國歷史、美國政府、經濟學等四門學科。

入職後,校長發現他的母語是中文,就建議他給中國新移民學生開設中文課程。他說,這個想法基於一種理論,認為外語和母語之間存在一種聯繫,學習母語可以促進外語的學習。「這成了學校開設中文課的初衷。」

外語課需參加州會考

後來,隨著中美之間交流的增加,美國興起學中文的熱潮,學校開始開設中文作為外語的課程。於是,他要教兩門中文課:一門是對華人新移民的學生,用中文教學;另外一門是作為外語的中文,用英語教學。

他說,許多外族裔的學生把中文選作自己的外語課。他說,這些學生有明確的學習動機,準備將來與中國做生意,要與中國人打交道,所以學習也比較努力。「他們積極書寫、發言等,但能否過關則是另一回事。」

在美教中文,老師常常需要設計特別的教學內容,讓孩子保持學習興趣。 (Getty ...
在美教中文,老師常常需要設計特別的教學內容,讓孩子保持學習興趣。 (Getty Images)

他說,美國雖有聯邦教育部,但是各州政府管理自己的州內教育。紐約州有一個州會考(regent),如果考試及格,就能順利畢業,拿到高中畢業文憑。「畢業後有人開始工作,多數人選擇進入大學繼續深造。」

中文作為外語之一,也在州會考的科目之內。「選修中文的學生能否在州考中及格,關係到他們能否畢業,拿到文憑。」他說,他曾經幾次被選去州教育廳審定中文考試的考題。「負責人告訴我,考題不要出太難,不然學生不能畢業,今後就無人選擇這門課了。」

語意複雜 外族裔難理解

不過,最近紐約市教育局修改了高中畢業的必須條件,中文及其他外語的州會考成績不再作為必須條件,但是大學錄取仍然把州考外語成績當做評估學生的重要條件。

他說,學生開始學習中文時,都是從拼音開始,進而認字、閱讀、書寫。「與英語學習相比,中文進入認字階段就比較難了。」例如,華人常用「方便」這個詞,而方便的詞義有很多,既可用作「小解」講,也可有「機會、時機」的意思。因此,這些複雜的語意讓外族裔學生無法理解,「很頭疼」。

相對於聽、說中文,寫漢字對孩子的挑戰更大。(Getty Images)
相對於聽、說中文,寫漢字對孩子的挑戰更大。(Getty Images)

賓州的謝先生也有同感。原來在中國一家省級文化單位工作的他表示,因為獨生女畢業後留在美國結婚生子,他和妻子退休後就來到美國,幫助女兒女婿帶兩個外孫。他說,他原想教外孫學習中文,但兩個孩子對中文很排斥,「說中國人愚笨,搞那麼多的偏旁部首,哪有英語26個字母方便」。多次失敗後,他就放棄教外孫學中文的計畫。

孩子學中文,家長的陪伴與督促也很重要。(本報檔案照)
孩子學中文,家長的陪伴與督促也很重要。(本報檔案照)

紐約慈濟中文學校教師Lily說,慈濟中文學校位於華人眾多的紐約市貝賽,借用第74初中的教室。慈濟中文學校開設的年級有幼小、幼大、1至9年級多個班級。每個年級每年招收三個班,每個班近20人,一共60人。但年級越往上走,學生越少。「最初三個班,最後只剩下一個班。」

她說,其餘三分之二的學生會中途離開學校,主要有兩個原因:一、要準備學習另外的課程,放棄中文學習;二、因跟不上學習進度,只好離開。她說,有的孩子比較喜歡中文,特別努力,才能跟得上。

華人家長還比較重視孩子的中文學習。「因為慈濟中文名聲在外,每年報名期間,家長們都是連夜排隊,為孩子爭取學習機會。」她說,慈濟還採取鼓勵學習的措施,如果家裡有一人在慈濟讀書,另外的孩子可以優先入讀。

父母堅持 ABC勉為其難

Lily的女兒今年15歲,正在紐約上高中9年級。她女兒從小就開始學習中文,到4歲時轉去慈濟中文學校。慈濟學校希望家長跟班讀書,她說「我在中國就是老師,於是就陪著孩子學中文。」她說,女兒從小就學習中文,養成了習慣。在慈濟中文學校,孩子每個周末上三個小時的課。「但是,這點時間對學習一門外語還是不夠。」

她認為,學習語言要有一個好的環境。她的辦法就是和孩子「一起看中國的綜藝節目」。她說,最初學習中文時,孩子也不想學,但由於父母堅持,孩子也就保持下來。因此,父母的堅持很重要。後來,她也在慈濟教中文,要給學生改作業。「從孩子交回的作業發現,有的家長沒有看。」

學習中文還要經常練習,如參加演講等,可以鍛鍊孩子的聽說能力。她說,慈濟中文學校經常舉辦活動,並舉行賽事。只有中文講得好,才能代表小組參加比賽。「參加比賽可以激發孩子學習的熱情。」例如,慈濟學校舉辦2020年壁報比賽,可以促進孩子的書寫能力。

很多生在美國的華人下一代,對學習中文興趣不大。(美聯社)
很多生在美國的華人下一代,對學習中文興趣不大。(美聯社)

她說,慈濟中文採用的是台灣移民編寫的教材《美洲華語》。她說,《美洲華語》每周有六個生詞,量不大,孩子能夠掌握。而且,《美洲華語》的詞彙量每年逐漸增加,符合循序漸進的原則,比較好學。她說,她過去給女兒用的是中國暨南大學的中文教材,但是發現暨大教材的生詞量比較大,美國孩子跟不上,就不用了。

各地中文教材都有自己的注音方式:台灣中文用的是注音,而大陸中文用的是拼音。每年招收三個班,其中兩個班用拼音,一個班用注音。她說,有的學生家庭來自台灣,他們一開始學習注音,後來轉到拼音班,說「拼音比注音易學」。

紐約華人嘉嘉稱,她對兩個兒子的中文教育「是成功的」。她的兩個兒子都是在美國出生長大,現在分別上9年級和12年級。她說,現在兩個兒子會四種語言,有英語、西班牙語、普通話和粵語。「這樣,他們將來的路子更寬,找工作也會更加容易。」

她說,雖然她和先生來自廣州,主要講粵語,但是堅持讓兩個孩子學習普通話。她認為,學習普通話比學習粵語重要。「如果只會粵語,就局限在珠江三角洲。而會說普通話,可以走遍整個中國。」現在,兩個孩子都能聽說普通話,而且很流利。

她比較重視孩子中文學習。在孩子很小時,她就送孩子去華人創辦的托兒所,那裡老師都可講中文和英文。在孩子上小學時,他們也決定讓孩子讀周末的中文學校。「不過,有家長告訴我,在那裡孩子學不好。」她說,這些學校都是大班上課,老師在上面講中文,孩子在下面講英語,老師根本照顧不到。

後來,她把孩子送到小班學校,「每個班只有六名學生」。每到周六,她就要送兩個孩子去中文學校,學習一個半小時。最初,兩個孩子選擇上午去上課,但是,大兒子不想學中文,經常故意睡懶覺遲到。「後來,我把他們的課程全改在下午,大兒子沒晚去的理由了。」

學習途中,學習中文的學生逐漸減少,因為有的孩子轉去補習班。因此,大兒子班上只剩下大兒子一人,小兒子班上也是如此。「我建議,把他們倆放在一個班裡。」她說,學習中文並未影響孩子的日常學習。她的兒子沒有上過補習班,高中期間學了10門AP課程,GPA是96.5分。「大兒子今年畢業,已經接到外州一所公立大學醫學預科(pre-med)錄取通知書。」

看電影 找到學習樂趣

她說,孩子使用的中文教材是廣州暨南大學編寫的。暨南大學的中文教材後面配有練習本。她說,這些教材專門對外的,與國內學生使用的教材不同。如,這套教材介紹中國各地的風景、風俗等,沒紅領巾、愛黨愛國等內容,對美國的學生比較合適。「暨南大學的中文教材共有12冊,大兒子學完10冊。」

她的孩子經常在網上看中文電影,主要是搞笑的電影,如「西虹市首富」等。「孩子覺得電影有趣,就能看進去。」如果一遍看不懂,他們就會反覆看。她說,現在電影對話都有字幕。如果不懂,他們也可以看對話字幕。

有的孩子喜歡在網上看中文影視節目,意外發現了學習中文的樂趣。(Getty Ima...
有的孩子喜歡在網上看中文影視節目,意外發現了學習中文的樂趣。(Getty Images)

她說,孩子在讀高中時,都要學習一門外語,兩個孩子選的都是西班牙語。他們的西班牙語學得也很好。「大兒子還參加西班牙語的比賽,拿到全國的第三名。」現在,他們家的交流語言是中文。「如果他們要加重語氣,也會使用拼音。」實在不行,他們才用英語。她說,孩子疫情前去過中國,能夠認識六、七成的路邊文字。「他們學的是簡體字,在中國沒有問題。」

單身母親Angela獨自撫養了兩個女兒。她承認,她的兩個女兒的中文教育「是失敗的」。她說,她自己英語不好,希望兩個女兒都會中文,將來能夠與她交流。於是,她很重視孩子的中文學習。「但是,兩個女兒的中文沒有一點進步。」

她說,只有大女兒時,她每到周六把女兒送去中文學校學習,在周五晚上給女兒培訓一下,幫助女兒周六考試。

許多華人選擇把孩子送到中文學校學習中文。(本報檔案照)
許多華人選擇把孩子送到中文學校學習中文。(本報檔案照)

一開始,她把女兒送進紐約市法拉盛的一所中文學校,但後來感到這所學校有點麻煩,於是給女兒換了一個中文學校。「但是,第二所學校對學生要求不嚴,學生不像在前一個學校那樣認真聽寫。」

混日子 老媽無奈放棄

自從有了小女兒後,她的時間被分散了。「小女兒每次從中文學校回來,都問我能不能不去中文學校。」她不同意,堅持送去,但小女兒就在學校裡「混日子」。「她人在教室裡,但是心已不在了。」 她說,她小女兒中文很差。有一次,她說「把汽車停在對面」,小女兒甚至不懂「對面」是什麼意思。

她說,她曾經設想把兩個女兒送回中國一段時間,補習一下中文,但因各種原因一直未能成行。她說,現在孩子這麼大了,至今沒有去過中國。「女兒們不願意學習中文,我就去學校學習英文,準備將來用英文與女兒交流。」

對於華人移民的下一代來說,學習中文也有助於和長輩進行交流。(Getty Imag...
對於華人移民的下一代來說,學習中文也有助於和長輩進行交流。(Getty Images)

教育局 紐約市 華人

上一則

封面故事/墨籍建築師艾絲科貝多 翻修大都會博物館「迷宮」展廳

下一則

旅遊/悠遊克羅埃西亞「16湖公園」 山水壯闊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