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LA僑領被捕╱友人:陳軍偏左派 最不喜歡法輪功

印太經濟架構 喜事看見憂愁

旅遊/吉爾吉斯首都比什凱克 中亞歷史文化交織

守護國旗的戰士換崗。(圖均為作者提供)
守護國旗的戰士換崗。(圖均為作者提供)

吉爾吉斯共和國是大國夾縫間的馬背國度,偏遠、孤獨,疆域多是崎嶇貧瘠的山區。今天的吉國並不是吉爾吉斯人的傳統家園。九世紀以前,他們的祖先在西伯利亞葉尼塞河沿岸遊牧,歸屬突厥汗國。幾個世紀後,中亞戎馬倥傯、喊殺陣陣,不同族群和部落彼此征戰,吉爾吉斯人一直生活在各路強權的陰影下,被驅逐,輾轉遷徙到中亞。

英雄瑪納斯雕像 取代列寧

天山如雄偉的屏障將吉爾吉斯與新疆分隔。首都比什凱克(Bishkek)在天山腳下,街區整齊畫一,沒有高樓、沒有國際快餐店與耳熟能詳的品牌;沒有令人眼花繚亂的旅遊商店,沒有小販拉扯遊客的喧鬧。首都的核心是空曠的阿拉套廣場,原名列寧廣場,獨立後以城市南部的天山支脈阿拉套山命名。廣場竪立著10世紀民族英雄瑪納斯雕像,國旗高高飄揚,鮮紅如一團烈焰,繪有40道太陽的光芒;「吉爾吉斯」單詞的詞源「Kyrk」意思是40部落。

瑪納斯雕像。(圖均為作者提供)
瑪納斯雕像。(圖均為作者提供)

吉爾吉斯的歷史靠「瑪納斯」史詩代代傳唱。他們在廣袤的草原上逐水草遷徙,鐵血英雄瑪納斯是民族的黏合劑。「瑪納斯」史詩代比希臘的「荷馬史詩」和印度的「摩訶婆羅多」還長,要連續唱幾天幾夜。史詩中,吉爾吉斯人飽受強權壓制,瑪納斯和他的兒孫們帶領族人不斷抗爭。乾隆時期,清朝殲滅準格爾汗國,將新疆納入版圖,吉爾吉斯曾經臣服於清朝。

1820年代,比什凱克成為浩罕汗國(今烏茲別克)邊境線上一個前哨站,是「窮荒絕漠鳥不飛,萬磧千山夢猶懶」的荒涼之地。1860年代沙俄建立了軍事設施,大批俄羅斯移民占據牧場,迫使吉爾吉斯人搬到山區。在1916年沙俄殺戮中,十幾萬人逃到新疆。1926年吉爾吉斯加入前蘇聯,被稱為柯爾克孜族。1936年,名不見經傳的比什凱克成為政治需要拼接出來的吉爾吉斯共和國首都。經歷了千年的部落爭鬥和外族奴役,吉爾吉斯在1991年才成為獨立國家。

集總統府與議會大廈為一體的權力中樞「白宮」。(圖均為作者提供)
集總統府與議會大廈為一體的權力中樞「白宮」。(圖均為作者提供)

瑪納斯雕像背後是歷史博物館,原名列寧博物館,正面原來立著列寧像。蘇聯解體後,瑪納斯取而代之,列寧像則遷移到博物館背面。從瑪納斯到列寧,在歷史博物館一前一後,展示了吉國的百年歷史滄桑。

阿拉套廣場西側是總統府與議會大廈「白宮」。吉國獨立後政局持續動蕩,先後換了六任總統,權力中樞白宮前爆發了三場革命。2005年「鬱金香革命」,第一任總統阿卡耶夫是無黨派科學家,被各派推出的政治「裱糊匠」,被趕下台後去莫斯科大學當教授。美國因阿富汗戰爭在比什凱克建立空軍基地,為美軍提供後勤服務賺取美元成為吉國主要財政支撐,隨之帶來貪污腐敗,分贓國家財產。2010年爆發第二次革命,第二任總統巴基耶夫下台,流亡白俄羅斯。2020年因對議會選舉不滿引發騷亂,示威者攻占並火燒白宮,釋放被關押的第五任總統。現任總統緊急撤職總理,解散政府。比什凱克不安寧,總統成為高危職業。

廣場南側立著作家艾特瑪托夫的雕像。蘇聯每個加盟共和國都要推出一位作家,代表本民族文化,是政治需要。他的小說「查密莉雅」描繪了遙遠的群山、秋天的草原和草原上的愛情故事,讓世界認識這個封閉的遊牧之國。

以阿拉套廣場為中心,中軸線楚伊大街為經,自由大道為緯,重要部門都集中在這片區域。國際大學建築華麗,高大的門廊,漂亮的尖頂,山牆和飛檐裝飾浮雕圖案,與市政廳、農業部、歌舞劇院組成俄式風格建築群。

衛國戰爭勝利紀念碑,模仿蒙古包。(圖均為作者提供)
衛國戰爭勝利紀念碑,模仿蒙古包。(圖均為作者提供)

勝利紀念碑 如燃燒的火焰

首都有許多時代感與民族感很強的雕塑。杜博維公園裡,馬克思、恩格斯促膝相談的雕像高高在上;已經改朝換代,人們漠然地從他們腳下走過。勝利廣場上屹立著「衛國戰爭勝利紀念碑」,在永恆燃燒的火焰上優雅地拱起三個紅色花崗岩拱門,結構模仿蒙古包,向吉爾吉斯遊牧生活致敬。火焰旁邊站一個女人,她在等待也許永遠等不到的丈夫從戰場歸來。吉國37萬軍人參加衛國戰爭,一半人沒有生還。

為自由而犧牲的先烈紀念碑。(圖均為作者提供)
為自由而犧牲的先烈紀念碑。(圖均為作者提供)

Ata-Beyit紀念碑立在處決政治犯的亂葬坑,紀念在政治清洗中的罹難者。「為自由而死紀念碑」悼念2010年二次革命死難者。另一處有「民族友誼之星碑」,無奈地俯視著爭鬥的族群。

民族友誼之星碑。(圖均為作者提供)
民族友誼之星碑。(圖均為作者提供)

婚禮宮令人好奇。前蘇聯禁止所有宗教活動,婚姻被簡化為在政府辦公室登記,激怒了宗教團體。1987年政府建了玻璃和大理石的婚禮宮,是模仿教堂、清真寺、寺廟等宗教建築的雜燴,沒有任何宗教圖像,是由官方擁有和經營的四不像非教派禮堂。

來到大名鼎鼎的伏龍芝(1885-1925)將軍故居紀念館,很驚訝故居竟是一座水泥大樓。其實故居是茅草頂平房,整體套在大廈的一層裡。二樓是文物和照片陳列,三樓還原辦公室。伏龍芝在「十月革命」後的內戰中指揮南方面軍,先後擊敗東方的高爾察克和南方的弗蘭格爾,平定中亞地區反對蘇聯統治的「巴斯瑪奇運動」,使中亞與俄羅斯的宗藩關係又維持近70年。

1925年伏龍芝任蘇軍最高統帥,十個月後胃潰瘍手術,竟死於麻醉劑中毒,猜測是被史達林或政敵謀殺。比什凱克曾改名「伏龍芝城」,機場代碼FRU就是伏龍芝(Frunze)縮寫,獨立後恢復原名。

比什凱克周邊的阿拉套山脈分布峽谷、河流、溫泉、瀑布,自封「中亞的瑞士」,也許是阿爾卑斯山幾百年前的原始模樣。參加當地旅行社自然風光一日遊,前往阿拉亞卡(Ala Archa)國家公園,徒步抵達冰川,尋覓柯爾克孜族蹤跡。

伏龍芝將軍故居紀念館。(圖均為作者提供)
伏龍芝將軍故居紀念館。(圖均為作者提供)

從比什凱克向東,一派草原風光,隔楚河與哈薩克斯坦相望。來到小城托克莫克,那裡有世界文化遺產絲綢之路的兩個遺址。其一是喀喇汗王朝(回鶻)的東都巴拉薩袞(Balasagun)遺址。喀喇汗王朝極盛時期的版圖囊括今天中亞及新疆中西部;1041年喀喇汗王朝一分為二,西部汗國以撒馬爾罕為都城,東部汗國以巴拉薩袞為都城。巴拉薩袞曾經是中亞草原遊牧文化的政治中心,是印度、中國、粟特和突厥文化之間相互依附的中心,也是唐代駐軍直接管轄的最西端城市安西都護府。

回鶻的東都巴拉薩袞城中,唯一遺存的布若納塔。(圖均為作者提供)
回鶻的東都巴拉薩袞城中,唯一遺存的布若納塔。(圖均為作者提供)

碎葉城遺址 傳是李白故鄉

千年後,撒馬爾罕以其壯觀精美的宮殿和清真寺群展現輝煌的歷史。巴拉薩袞被蒙古人的浩蕩鐵騎摧毀,雄風吹散,喪魂落魄,只剩下荒漠中的布若納塔(Buruna)櫛風沐雨。塔原高45米,地震摧毀了上半部,只剩25米,登塔的台階狹窄陡峭陰暗,讓人窺視到吉族步履的蹣跚。塔頂石頭被遊客刻寫得亂七八糟,讓我心裡泛起一股淒楚。布若納塔旁荒草迷離,竪立數十個雕刻著人臉的石頭「草原石人」。伊斯蘭教傳入前,遊牧民族多信仰薩滿教,人死後靈魂不滅,竪石人於墓前。這些石人造於九世紀前,從全國各地收集來的。我們在新疆伊犁那拉提大草原也看到相同的草原石人。

其二是Ak-Beshim遺址,公元五、六世紀粟特人在楚河流域建立定居點,稱楚河為碎葉(Suyab)河,定居點稱「碎葉城」。西突厥汗國被唐朝征服後,唐朝把碎葉(焉耆)與龜茲、疏勒、於闐並稱為唐代「安西四鎮」。

中亞歷史上戰亂不止,碎葉城遭受戰火荼毒,僅存在不足百年。玄奘「大唐西域記」中描述:「清池(伊塞克湖)西北行500餘里,至素葉(碎葉)水城。城周六、七里,諸國胡商雜居也,土宜糜、麥、蒲萄,林樹稀踈。氣序風寒,人衣氈褐。」郭沫若考證碎葉是李白出生地。李白寫下「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他看罷明月低頭思念的是哪裡?托克莫克城已經凋敝,西出陽關的唐朝軍士,謫官逐臣,胡笳羌笛,早已消失在朔風中。近年偶爾有中國人尋跡而來,當地潦草整理了碎葉城遺址:一處方形土城牆廢墟,一座荒落小山包上的斷垣殘壁,荒草淒迷,暮鴉回翔,好像是一段歷史的破碎腳注。

吉爾吉斯男人留著小鬍子,戴傳統的Kolpok帽。(圖均為作者提供)
吉爾吉斯男人留著小鬍子,戴傳統的Kolpok帽。(圖均為作者提供)

民族雜居 歷史對立難解

伏龍芝去世後,史達林將沙俄的突厥斯坦省分割為五個共和國,分而治之。人為粗糙畫分的疆界造成民族雜居,吉國630萬人口有80幾個民族,吉族70%,烏族25%,強大的蘇聯壓制了地域與民族矛盾。北部以比什凱克為中心,吉族為主,他們的祖先長風馬蹄,馳騁蒼原;南部以奧什為中心,歷史上一直屬於農耕經商的烏茲別克人。

蘇聯時代吉烏邊界只是地圖的一條線,獨立後就變成真實的國界。市場經濟使善於經商的烏族富裕起來,就要求更多政治權利。2010年奧什地區爆發吉、烏兩族仇殺,傷亡2000多人,40萬人流離失所。2020年政治更迭就是這次暴亂的延續。我們遇見的吉爾吉斯人對烏茲別克人充滿隔閡,怨仇難解;精明的烏茲別克人則取笑吉爾吉斯人沒文化、貧窮。

蘇聯將這個穆斯林國家帶進現代文明,沒聽到阿訇喊人祈禱,婦女無需穿黑袍包頭巾。首都圍繞阿拉套廣場的市容乾淨整齊。離開市區,路面開綻、塵土飛揚,街道兩側排水溝被垃圾堵塞,醜陋的鋼筋水泥建築蔓延到每個角落。攬客的私家車多是蘇聯遺產,飽經滄桑,車身鏽跡斑斑,屁股噴著黑煙,超載奪路飛奔。

首都之外,牧民住在草原上的毛氈蒙古包中,延續遊牧生活。他們除了放牧還能有什麼謀生的方式?對逐水草而居的艱難生存,能有什麼過高的要求?

吉族男人面龐黝黑,眉眼細長,留著小鬍子,戴Kolpok帽──一種白色高頂氈帽。中老年婦女戴淺色圓形頭飾,寬鬆的服裝適應一日多變的天氣。青年婦女在民族節日戴的帽子有羽毛和串珠裝飾,禮服上繡圖案,我們只在博物館和宣傳欄看到照片。馬是吉國文化的核心,也是牧民在高山和草原上生存的最重要依靠,也用作酬金和嫁妝,用馬奶、馬肉製成各種食品。

吉爾吉斯是年輕的「人造國家」。農牧民為了維護自身利益需要依靠家族部族,國家概念淡薄。獨立後,在分散分裂、缺乏民主共識的社會中生硬嫁接民主制度,建立的幾個政黨既無政治理想,也缺乏理論主導,淪為部族爭鬥的工具,議會成為地方部族博弈的舞台。革命看似政權更迭,其實只是換了莊家。經濟滯後,貪污腐敗,貧富懸殊,各個利益集團長期僵持,社會撕裂加劇。核心的部族政治難以改變,加上吉爾吉斯與烏茲別克的民族仇恨,比什凱克怎麼能安寧?

周刊旅遊迎投稿

1.投稿電郵:[email protected]

2.來稿限3000字以下,旅遊中有無要注意事項或交通須知,歡迎一併寄出。

3.照片檔案限JPG檔,不宜過小隨信寄送,並附註圖說。

博物館 新疆 白俄羅斯

上一則

旅遊/「快樂島」阿魯巴 避寒冬勝地

下一則

移民專頁/合法來美逾期居留身分變黑 可與公民結婚拿綠卡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