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未冠頭銜…降低馬英九訪中政治味 北京謹慎拿捏

田州小學槍案 校長遭槍殺亡 槍手是校友跨性人

封面故事/春節將至…異鄉飄著家鄉味

在美國的華人十分看重春節,年度新春大遊行是慶祝的重頭戲。(Getty Images)
在美國的華人十分看重春節,年度新春大遊行是慶祝的重頭戲。(Getty Images)

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對「農曆新年」的介紹是,對於世界各地的華人來說,農曆新年是一年中最重要、最喜慶的節日。在這個時期,遠在外地的親人都要回家團聚,歡喜迎接新年的到來。他們可能因地而異,因村而異,甚至因家庭而異,但仍有許多習俗得以遵守。

溫州移民約有10萬名居住紐約,是紐約華人社區中較大的一個華人群體。美東溫州同鄉會會長吳洪光說,美國的溫州人過春節和家鄉差不多,仍然保持著古老的傳統,如吃年夜飯、請財神,給小孩發壓歲錢等。「大年初一,溫州移民經營的蔬果超市和商店都要關門,員工放假過年。」在春節期間,孩子要穿紅衣服。若是孩子長大不願意穿紅衣服,但也不能穿白衣服,「這是共識」。

北方人過年要吃水餃。華人超市都有水餃出售。(韓傑攝影)
北方人過年要吃水餃。華人超市都有水餃出售。(韓傑攝影)

東北人 初一餃子初二麵

來自東北遼寧的阿勇說,過春節的習慣對文化的傳承非常重要。他有兩個孩子,老大在中國出生,老二在美國出生。四年前,他帶著美國出生的孩子回國看望家裡的老人。「四年沒有回國,我一到節日就想家。」他說,文化傳承不僅包括學習中華古代經典,如四書五經等,而且還應該包括遵守節日習俗。「習俗可以讓人們養成習慣,形成一種文化傳統。」

每到春節前,他都要購買年貨。他說,過去在家鄉,他家都要貼春聯,但是在美國就不在屋外貼了。「我們只是在屋內貼小對子以及紅福字。」總之,過年要有過年的氣氛。住在紐約市皇后區的他表示,這裡華人居民眾多,中國商品豐富,購買年貨非常方便。

華人過春節還要購買具有吉祥意義的水果。(韓傑攝影)
華人過春節還要購買具有吉祥意義的水果。(韓傑攝影)

他說,從中國到美國,他都保持著家鄉的習慣,春節時吃年夜飯。過去在中國時,年夜飯是一年一次,都是要吃好的,雞鴨魚肉都要齊備,因此要準備很長時間。但是,現在每天吃得像過年,準備起來不太費事。同時,他還要購買鮮花和水果,遵守家鄉過春節的習慣,「要成雙成對」。「若是購買水果,買那些帶有吉祥包裝的水果。」

過去在家鄉,一到春節,人人都要穿新衣服。他說,他們家仍然保持這個習慣,但是只有內衣和襪子要穿新的,外衣就不講究了,穿舊的外衣也行。「這樣,我們在春節前要準備好。」

他說,他的家鄉靠海,過春節要吃海貨,現在居住的紐約也靠近海邊,採購起來很方便。他的家鄉有句順口溜,就是「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麵」。這就是說,大年初一要吃餃子,而且餃子裡要包一分錢。「誰要吃到錢,代表今年有好運。」現在,他們家也保持這個習慣。

南方人過春節要吃湯圓。圖為超市裡的湯圓。(韓傑攝影)
南方人過春節要吃湯圓。圖為超市裡的湯圓。(韓傑攝影)

南方人 春節湯圓不可少

紐約華人張女士說,她是西南人,而先生是北方人。「我們家春節要吃湯圓,而先生的家鄉春節要吃餃子。」她說,她的父母在紐約幫她帶孩子,住了十幾年,因此購買年貨都是她的父母操辦,「家裡春節還是按照南方的習慣來過」。她說,由於紐約市法拉盛的華人越來越多,現已成為紐約市最大的唐人街,因此想買的年貨應有盡有。例如,他們春節吃的湯圓,就有各地不同的湯圓可選擇。

她說,由於父母年齡大了,兩年前就離開紐約,回到家鄉養老。於是,她的家裡現在由先生決定春節吃什麼,因此全家都跟著先生過北方的春節。「現在,我們春節吃餃子,孩子們反而不習慣,問為什麼春節不吃湯圓了。」

溫州人 禮尚往來重感情

吳洪光說,按照溫州當地的習俗,人們在大年初一至初五不能買東西,因此都要在初一前把年貨買好。春節前,溫州移民家家都要準備過年貨。「糯米年糕是必須的。」他說,過去都是自己做年糕。現在,經濟條件好了,都是去超市買。「我們的年糕要做成金元寶的形狀,放在米湯上面,用來迎財神。」

吳洪光說,春節期間,溫州人還要走親戚。「我們的親戚多在紐約,因此許多人都要走親戚。」他透露,溫州人走親戚要帶禮物,而且禮都很大。禮物包括兩瓶酒、海參、紅包等,還有其他有點意義的東西,如冬菇、紅棗等。

溫州人送禮的習慣帶到美國,韓國黃金梨成為節日四大樣之一。(Getty Image...
溫州人送禮的習慣帶到美國,韓國黃金梨成為節日四大樣之一。(Getty Images)

他說,溫州人講究有來有往。「你送過去了,他們還要回禮。」他舉例說,在家鄉,拜年的人挑著禮物去給丈母娘拜年,丈母娘一般只要一半,讓把另外一半再挑回來。在紐約,丈母娘也是只收一部分紅包,另外一部分要帶回來。如果是其他長輩,「你初五前去拜年,長輩初五以後還要回訪」。這樣,他們會把禮物送回來。他說,禮物送來送去,其實是聯絡了親戚之間的感情。

紐約市法拉盛昌發超市天景(Skyview)分店的老史負責參茸的進貨和銷售。熟悉情況的他表示,來自不同地方的華人送禮習慣也不一樣。他說,溫州人的禮物最講究,「把家鄉的習慣帶到美國」。他們要送四大樣,包括鮑魚、干貝、紅酒、黃金梨(南韓產)。

華人社區出售的年節飾品,充滿濃厚的節日氣氛。(Getty Images)
華人社區出售的年節飾品,充滿濃厚的節日氣氛。(Getty Images)

廣東人 年年有餘好采頭

他說,廣東人送的禮物要包含祝福的意義,如蠔豉、魚肚、鮑魚。蠔豉與髮菜炒在一起,寓意「發財」。魚肚和鮑魚表示「年年有餘」。作為上海人,他對上海人的送禮習慣比較了解。他說,上海人比較實惠,送的禮物不太貴重,如雞精、燕窩和兩瓶酒就行了。而北方人沒有那麼講究,送的禮物不多,形式不拘,價格不貴,但是大家過年要在一起熱鬧熱鬧。

張女士說,最不能適應的是春節拜年。「父親家是大家族,他有兄弟姐妹七人,堂兄弟姐妹和表兄弟姐妹很多,春節期間很熱鬧。」但是,她在美國只有堂妹一個親戚,而且還在中部,多年都不見面。

她說,她和堂妹曾經計畫定期聚一聚,讓孩子們之間建立聯繫,但是新冠疫情一直不退,她們只能無限期推遲這個計畫。「國內的親戚說,姐妹倆都在美國,想見面應該很容易。」其實,大家都忙,平時根本沒有時間見面。「我們在春節期間只是打個電話,沒有一點春節氣氛。」

海外華人堅持發紅包的傳統,向下一代傳承過年的意義。(Getty Images)
海外華人堅持發紅包的傳統,向下一代傳承過年的意義。(Getty Images)

發紅包 錢多錢少有講究

阿勇堅持每年給孩子發紅包。他說,過去,北方人過春節都是要給孩子壓歲錢,那時的壓歲錢都很小,「只有五毛錢」。那時對壓歲錢的概念是,壓歲錢可以辟邪,期望孩子能夠平安長大。但在19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擴大,港台文化在中國盛極一時,因此人們開始把壓歲錢改稱為「紅包」。

他說,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物質越來越豐富,紅包的數額也越來越大,離開了壓歲錢的本意。按照家鄉的習慣,給未成年的孩子發紅包,但孩子有了工作就不發紅包。現在,他的大孩子已經工作,老二在上高中。「我還是兩個都給,圖個熱鬧。」

紅包裡裝多少錢也有講究。他說,他每年春節給孩子各送一個紅包,一個紅包裡有200元。如果見到親戚的孩子,也要給個紅包,每個紅包裡100元。而送給朋友孩子的紅包裡是20元。

吳洪光說,溫州人發壓歲錢更為講究,春節前把壓歲錢放進紅包裡,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面,孩子初五以後就能用了。小小孩每人發50元,大孩子每人100元。「如果孩子已經結婚,父母就不給紅包了。」

他說,送給不同的人,紅包裡的錢也不同。如果去看父母、岳父母等長輩,紅包裡要有1000元。若是叔伯娘舅等親戚,紅包裡是500元。給侄子、外甥的紅包要有100元。如果是朋友的孩子,20元的紅包就行了。他說,這只是普通溫州人的水平。「溫州籍的大老闆多,他們送多少,我不知道。」

溫州同鄉會2019年舉辦迎春晚會,1000多人參加。(吳洪光提供)
溫州同鄉會2019年舉辦迎春晚會,1000多人參加。(吳洪光提供)

迎春宴 同鄉席開逾百桌

吳洪光說,溫州同鄉會每年都組織迎春晚會,地點選擇法拉盛地鐵口的君豪酒店,因為場地比較大。2019年,迎春晚會共開108桌。「按照每桌10人計算,共有1000多人參加。」他說,2021年春節,因為疫情的關係,迎春晚會取消。「我們已經計畫了,但無法舉行,酒店退了訂金。」

他說,溫州同鄉會2022年迎春晚會定在2022年2月12日,就是農曆正月十二,地點還是君豪酒店。同鄉會對出席者的要求是,每人都要提供注射兩次新冠疫苗的紀錄。「如果出席者在80歲以上,不僅不出錢,還可以領到同鄉會的紅包。」

如果溫州鄉親要參加這個同鄉聚會,就要「買桌子」。他說,有的社團為本會的成員買桌子,也有的家族為自己家人買桌子。「人人都會參加,因為是與親朋好友見面的好機會。」他估計,2022年迎春晚會的參加人數也會達到千人以上。

他說,中國的親人在大年三十晚上要看春節聯歡晚會。「晚會在夜間12點結束,於是親戚就開始打電話拜年。」美東與中國相差13個小時。中國那邊打電話拜年,正是紐約這邊的下午1點鐘。「由於打電話的人多,電話常常打不通。」

華人 餃子 紐約市

上一則

料理功夫/尖椒牛柳 香辣下飯

下一則

稅務漫談/直接賣房 還是做1031置換?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