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NHK:美軍魚鷹運輸機墜日本外海 機上8人生死未卜

與孟格一甲子交情 巴菲特:他教我投資哲學

旅遊/厄瓜多昆卡 最佳養老地

「魔鬼之鼻」鐵路就像掛在懸崖峭壁上,百年前是世界上最陡峭、施工難度最大的火車路段。(圖片皆由作者提供)
「魔鬼之鼻」鐵路就像掛在懸崖峭壁上,百年前是世界上最陡峭、施工難度最大的火車路段。(圖片皆由作者提供)

厄瓜多的印加古城昆卡(Cuenca),保存著大量印加帝國和殖民時代的文化歷史遺存,1999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美國「國際生活」月刊評價養老城市,昆卡因四季如春的氣候、優美的環境、慷慨的退休福利、便宜的住房和消費,連續四年蟬聯榜首;「富比世」雜誌也將厄瓜多列為最佳退休養老國家。

印加古城昆卡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圖片皆由作者提供)
印加古城昆卡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圖片皆由作者提供)

教堂建築像博物館

昆卡位於厄瓜多南部安第斯山腳下的河谷,海拔2500公尺,青山環抱,四條小河穿城而過。城中遍布西班牙殖民風格的建築,高聳的教堂塔尖、街心花園、石塊路面的窄街、街邊露天咖啡店,漂亮如歐洲城鎮。我們住的旅館是老城中心一座大洋房改造的,居住條件已經算不錯了。

清晨漫步老城,年代悠久的建築修葺得整齊乾淨,絲毫沒有破敗感,寧靜安逸中瀰漫著濃厚的宗教氛圍。昆卡有20多座教堂,大都建於16世紀,「孤獨星球」評價:「昆卡城的天空,因為教堂頂起伏的弧線分割而格外漂亮。」西班牙人從武力征服到開始理解原住民和他們的文化,從中舀取藝術的泉水,滋養自己的創作,使昆卡的教堂像一座座建築博物館,給古城烙上了強烈的殖民色彩。

大教堂1885年始建,耗時百年建成,兩座鐘樓是平頂的。(圖片皆由作者提供)
大教堂1885年始建,耗時百年建成,兩座鐘樓是平頂的。(圖片皆由作者提供)

中心廣場大教堂莊嚴雄偉,1885年始建,歷時百年完成,主立面羅馬風格,由粉紅色大理石和雪花石砌成,文藝復興風格的三座藍、白色穹頂輝煌壯觀;瓷磚來自捷克,大理石從義大利運來。若按照原設計高度建兩座尖頂塔樓,教堂地基將不能承受重量,於是就有現在的兩座平頂鐘樓;初建成時,昆卡全城1萬人口可以同時在教堂裡做禮拜。

用生長在厄瓜多的植物托奎拉草,編織成的巴拿馬草帽。(圖片皆由作者提供)
用生長在厄瓜多的植物托奎拉草,編織成的巴拿馬草帽。(圖片皆由作者提供)

中心廣場附近的鮮花市場,被「國家地理」雜誌推舉為南美洲最漂亮可人的鮮花巿集。手工藝品市場的草帽攤位最吸引人,昆卡婦女梳辮子、穿色彩鮮艷的及膝百褶裙、戴巴拿馬帽。昆卡是真正的巴拿馬草帽之鄉,昆卡草帽以帥氣俏皮的風格和透氣舒適的質感贏得人們的青睞,修建巴拿馬運河的工人也喜歡戴它。1906年,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參加巴拿馬運河開通儀式,他致詞說有人送他一頂「巴拿馬草帽」,昆卡草帽就這樣被誤叫成「巴拿馬草帽」,通過巴拿馬港口出口到歐洲,銷往全球。

昆卡草帽 列文化遺產

工人們用生長在厄瓜多的托奎拉草(Toquilla)手工編織帽子,熨燙定型,加以裝飾。草帽分20個等級,纖維越精細,編織得越緊密、越費工,價格從幾十到上千美元不等。昆卡草帽手感很輕,柔韌細膩像綢緞。裝帽子的筒形紙盒也很講究,看起來像木盒,把草帽捲成斜三角形狀的圓筒收到盒子裡,不變形不皺摺。2012年昆卡草帽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來到昆卡最大的農副產品市場,奇瓜異果種類多。我們沒有見過的水果都買來品嘗,結論是沒有推廣出去的瓜果不是太酸就是多籽。蔬果個頭不大,都是有機的,玉米、土豆、番薯原產南美洲,惠及全世界;安第斯山高原是玉米和土豆的主要產區,可見到不同形狀、各種顏色的土豆;玉米是厄瓜多人的主食,有黑紫、紅藍、墨綠色等各種顏色,晶瑩如珍珠,還有顆粒飽滿得像葡萄的大玉米。稻米、香蕉是殖民者帶來的,如今香蕉是厄瓜多第二大宗出口產品,在市場看到七、八種;青香蕉每只重半磅,要烤了吃,1美元可買一大串黃香蕉或十幾粒芒果。

農貿市場,木瓜長得像大楊桃。(圖片皆由作者提供)
農貿市場,木瓜長得像大楊桃。(圖片皆由作者提供)

市場出售豚鼠(Cuy),有殺好洗淨的、有醃製的,完整的烤豚鼠像老鼠,四腳朝天,焦黃泛著油光。很多餐館把「Cuy」字寫在門外顯著的位置上,儘管店主努力推薦,我們望而卻步。南美洲成為殖民地之前沒有牛馬羊豬等牲畜,到處繁殖的豚鼠自然而不幸地成為土著的動物蛋白來源,和宗教儀式的祭品。西班牙人以160人的馬隊,攻陷了人口600萬的印加帝國,重要原因是殖民者有馬。

傳統美食烤豚鼠讓人望而卻步。(圖片皆由作者提供)
傳統美食烤豚鼠讓人望而卻步。(圖片皆由作者提供)

新城區有幾所大學。建於1868年的昆卡大學在南美享有盛名,校園很漂亮,從昆卡走出不少詩人、藝術家。

1996年奧運會男子20公里競走冠軍Jefferson Perez也是昆卡人;2000年奧運會,總統特令在20公里競走舉行時,全國推遲上班時間觀看比賽,可惜勝利沒有再現。

昆卡大學建於1868年,在南美洲享有盛名。(圖片皆由作者提供)
昆卡大學建於1868年,在南美洲享有盛名。(圖片皆由作者提供)

印加帝國版圖涵蓋秘魯、厄瓜多、玻利維亞、哥倫比亞、阿根廷和智利,安第斯山脈交通閉塞,從印加帝國首都庫斯科到昆卡2000多公里,信息由人工接力長跑8天才能傳達到。1899年美國人開始在厄瓜多建鐵路,現在成為觀光火車。我們從昆卡坐公交大巴前往山城阿勞西(Alausi),再乘坐去「魔鬼鼻子」的觀光火車。

我們不懂西語,乘公車有些忐忑。大巴站在一座商場裡,買了票,看到大巴就在後面停車場,卻不得其門而入。當地人熱心地帶我們到一道閘門,要投幣閘門才能開,進入停車場。大巴很舒適,與當地人一起乘車是很有趣的經歷。

離開昆卡,公路一直繞著山盤桓,為什麼他們不挖隧道穿過山嶺?厄瓜多是個農業為主的國家,谷底、山坡、山頂全都被開墾了,農田、牧場起伏連綿,其間散落著民居和牛羊。從太平洋飄來的水氣使這裡只有旱季和雨季,幾乎天天有霧,靠霧氣滋養了大片香蕉林、甘蔗田、可可種植園。沿途山谷到山坡一派翠綠,玉米枝肥葉大、茂密如小樹林。遠處一婦女穿著紅披肩綠裙子白帽子,披肩兜著熟睡的孩子,牽一隻毛驢,後面跟著兩頭毛茸茸的羊駝;在遼闊的玉米地背景下,真是一幅絕美的風俗畫。

大巴停靠很多站,每到站,很多人圍過來兜售烤玉米、玉米餅和編織的帽子、工藝品。小販上車推銷商品,賣吃的送樣品、賣CD的放一段音樂;到下一站,前一波小販下車,又上來另一波小販,車裡甚是熱鬧,人們好開心,司機和乘客對小販很寬容。雖然生存不易,人們總能找到最本真的快樂。

山城阿勞西海拔2607米,是厄瓜多重要的原住民居住地。(圖片皆由作者提供)
山城阿勞西海拔2607米,是厄瓜多重要的原住民居住地。(圖片皆由作者提供)

厄瓜多人口有10%是單純的印第安人。阿勞西是重要的原住民居住地,祖先是Cañari人,公元前500年就來此定居,印加帝國通過戰爭與和親,於16世紀征服了土著。阿勞西海拔2607公尺,群山環繞,地理環境複雜偏僻,居民幾乎與外界隔離自成一體,保持著古老的農耕、畜牧和傳統生活。農舍依翠谷而建,黃牆紅瓦在山巒一片翠綠中很醒目。火山灰土地肥沃,雨水充沛,山谷遍種玉米土豆,高地草場養牛羊;有農婦在擠奶,奶罐就放在路邊,一會兒有車來收奶。

當地人個子矮,膚色黝黑,五官平坦,可能真的是從亞洲大陸通過白令海峽過來的。他們講西班牙語,也有自己的語言奇楚瓦語(Quechua),但沒有文字。婦女梳長辮子,戴羊毛編織的帽子,穿手工織造的厚土布裙子,披厚厚的肩氈,披肩可以禦寒、裝東西、揹孩子。無論男女都戴一頂寬檐的巴拿馬帽,男的帽子下一律是「蹦裘」,兩塊粗厚的羊駝毛布縫在一起,中間開一個V形洞,白天當衣服穿,晚上當毯子蓋。

阿勞西原住民。(圖片皆由作者提供)
阿勞西原住民。(圖片皆由作者提供)

阿勞西只有一條主街橫貫,山裡鮮有東方人遊蕩,我們成為他們好奇的風景。守護神聖彼得銅像矗立高處俯瞰全鎮,長得像印第安人。在南美各地見到形形色色「本土化」的聖母與耶穌像,厄瓜多的聖母戴編織帽、穿披風,懷抱著穿土著服裝的耶穌。主街盡頭是一座小山坡,高處有一座漂亮的教堂和街心花園,這片房子是嶄新的西班牙風格,很多房子空置;一位老者說:「房子的主人去美國打工匯錢回鄉建房,以後回來養老。」

魔鬼之鼻鐵道 最難施工

從首都基多(Quito)到最大港口瓜亞基爾(Guayaquil)的鐵道全長464公里,從海拔3600公尺的安第斯高原下降到海平面,經過厄瓜多最高峰欽博拉索火山和最活躍的科托帕克西火山,1908年通車。我們選擇最具挑戰的「魔鬼之鼻」這段,長12公里,從海拔2607公尺的阿勞西開至斯巴貝(Sibambe)站,陡降1000公尺,是當時世界上最陡峭、施工難度最大的火車路段。

在阿勞西火車站坐窄軌火車,坐進僅四節特別設計的車廂,三面大玻璃窗可以將周圍景色一覽無遺。坐在車裡欣賞陡峭的安第斯山,峽谷下湍急的河水,前方山勢高聳成絕壁,司機廣播:「我們要通過魔鬼鼻子。」坡度最大的一段山體落差500公尺,在陡峭的山岩上建了Z字型迂迴軌道。機車牽引著列車沿著Z形路軌攀升,爬上一個坡道之後,再從後面將列車推上另一個坡道,接著重覆再次前進。我們從車窗往下看,看到列車遽停、後退、再前進,如此反覆幾次,鐵軌就像「掛」在幾乎垂直的懸崖峭壁上,鐵軌底下是深淵。

其實魔鬼之鼻背後就是阿勞西,單程12公里開了45分鐘。火車終於下到谷底,遊客下車與「魔鬼鼻子」合影。火車繼續駛進斯巴貝站,停靠一小時,再同樣停車、退進,爬升1000公尺回到阿勞西。

惡魔之鼻這段鐵路讓厄瓜多人很驕傲,自稱是「世界上最美妙和最勇敢的工程之一」。我們乘飛機坐汽車,翻山越嶺頗費周折才「摸」到魔鬼鼻子,可惜印象不深,也無震撼,以現在的施工技術只需挖一條穿山隧道就行。不過百年前建鐵路穿越崇山峻嶺,對抗地震暴雨、虎蛇、瘧疾黃熱病等,2500名鐵路工喪生,包括總工程師約翰哈曼少校,歷史應當被致敬。

1990年代泛美高速公路建成,鐵路逐漸沉寂,2013年改為觀光鐵路重新開放,贏得「歐洲以外最佳旅遊產品」的世界旅遊獎。這條鐵路承載厄瓜多的歷史、情感與希望,成為厄瓜多引以為傲的觀光資源。

昆卡老城融合印加帝國和殖民時代的文化遺存。(圖片皆由作者提供)
昆卡老城融合印加帝國和殖民時代的文化遺存。(圖片皆由作者提供)

在昆卡遇到幾對美國老夫婦出來散步遛狗。他們來旅遊,愛上昆卡,退休後搬來定居。他們說,昆卡房屋、消費和傭工都比美國便宜很多,氣候好環境好人也好,受到美國退休老人青睞。外國人定居底線是一對夫婦月收入超過2000美元,每月繳費80美元可享受國家醫療體系的所有服務,醫生出診費也很便宜,靠退休金能過得很舒適,已有2000多位歐美老人在昆卡定居。

有一位老先生喪偶後到昆卡散心,娶了當地婦人照顧起居,不過大病還是要回美治療,剛回國做了眼科手術。對於沒有專業技能的昆卡婦女,嫁給外國老頭則是一種現實出路,一種略有保障的人生。

昆卡的美不是五彩繽紛的張揚,而是內斂端莊。商鋪、民居門窗都沒有安裝鐵柵欄或鐵門,只掛一把鎖,治安不錯,這在南美洲城市很難得。昆卡的氣候好、物價低、人們善良,生活悠閒,讓我們幾乎忘卻幾個世紀以來厄瓜多原住民被殺戮、驅趕、奴役的血淚史。

周刊旅遊迎投稿

1.投稿電郵:[email protected]

2.來稿限3000字以下,旅遊中有無要注意事項或交通須知,歡迎一併寄出。

3.照片檔案限JPG檔,不宜過小隨信寄送,並附註圖說。

退休金 觀光 原住民

上一則

料理功夫/香脆大頭菜

下一則

稅務漫談/離美逾半年 社安金停發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