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底特律6歲男童家中玩槍 對1歲弟連開2槍

全美持續經營最久餐館 北京樓114年屹立不搖的秘密

談藝/藝術家林世寶的作品 轉化成一件件千人社會運動

以3萬張MTA地鐵卡創作的「十二生肖」系列。(圖由林世寶提供)
以3萬張MTA地鐵卡創作的「十二生肖」系列。(圖由林世寶提供)

林世寶出生於台灣屏東,曾獲得多項世界藝術大獎,來到紐約從事現代藝術工作20多年。這位鄉下長大的孩子從小熱愛用手來製作東西,卻也因此造就了一個不平凡的人生。台灣的時報出版社將他的故事編寫成兩本書:一分錢的故事、傳奇再續;公共電視台也為他拍攝了專輯:一位藝術家的故事。但他又是如何做到將他的作品轉為一件件的千人社會運動?又如何在他的作品中闡揚了人際關係當中的愛?他也曾讓許許多多參與他藝術工作的人們感動得熱淚盈眶,願意成為他的藝術作品的螞蟻雄兵,從以下的專訪可了解他對藝術創作的見解。

行萬里路畫萬幅畫

李立婷(以下簡稱李):談一下你是如何成為一位藝術家的?

林世寶(以下簡稱林):我從小就有著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因為鄉下物資缺乏,於是常將周遭不用的東西做成玩具,後來上了美術課才知道這是我想要做的事,於是進入了南山高工美工科就讀,在學期間因為得到許多全國的大獎,獲准保送大學,但是因為不願意被學院派所捆綁,便放棄了升大學的機會,當兵退伍後發現自己並沒有什麼技術,於是前往日本留學、學習日本膠彩畫,畢業後又繼續修立體造型,如此就在日本住了8年,本著行萬里路畫萬幅畫的理想,在日本時我在巴黎得了三次大獎, 因而決定轉往紐約大學念研究所,希望來到這個現代藝術的震源地看看兩年,沒想到一待就是20多年。

作品「愛的結晶」。(圖由林世寶提供)
作品「愛的結晶」。(圖由林世寶提供)

李:談談你是如何將你的藝術變成了千人運動?

林:從事藝術創作後我有一個領悟,美的感覺並不是一定能夠用肉眼來看的,有時它只能在心裡領會,那要如何同時能讓千萬人能夠感受到呢?就是從人與人的關係裡著手,於是我設計了媽媽的愛這個藝術創作,請媽媽們將自己嬰孩用過的奶嘴捐出來,大家共捐了20萬個奶嘴,我再用它們來做成了一棵聖誕樹,另外還有個數萬個寶特瓶回收的行動藝術,命名為「愛之樹」來表達社會需要更多的愛與包容,來關懷那些靠著撿拾寶特瓶維生的弱勢團體,展覽結束後並將作品所有的寶特瓶變賣了,用這筆錢來幫助弱勢團體,因為這些作品背後的精神意義,我說服了許多義工,大家共同來參與了這些千人運動。

林世寶與「十二生肖」系列中的牛王。(圖由林世寶提供)
林世寶與「十二生肖」系列中的牛王。(圖由林世寶提供)

喜歡梵谷狂野熱情

李:哪些人是你最崇拜的藝術家?

林:我喜歡梵谷的狂野熱情、不顧後果的個性,我覺得那是藝術家該有的精神,不管後果,活在當下,當下你要做什麼就去做。我曾到了法國南方梵谷的繪畫地點去參觀,很能感受到那股衝勁。另外我也喜歡畢卡索那種任性的小頑童個性,但是畢卡索很會做生意與梵谷不同,畢卡索的一生是理性與感性的總和。至於美國的藝術家我喜歡傑克森•波洛克,他在抽象表現派中的行動繪畫與我的繪畫創作有一種無形中的巧合,我常和他一樣用筆甩動顏料的方式,畫在畫布的底層,將畫面呈現出一層層的如同血管般的動感,再用一層層的顏料將其蓋起來,如同皮膚蓋住血管般,等到蓋完了最後一層,表面上好像覆蓋得看不見底層 了,但仔細看那隱隱約約的痕跡又自然的顯露出來,像血管流通一般呈現了生命的痕跡,我以前的作品很多色彩,現在色彩越來越簡化了。

於協和公園創作烏托邦虛擬世界,材料集結約三噸回收物。(圖由林世寶提供)
於協和公園創作烏托邦虛擬世界,材料集結約三噸回收物。(圖由林世寶提供)

萬物都成創作素材

李:什麼是激發你創作的靈感或影響你創作的素材?

林:生命與藝術是天天並行的,所以在每天進行的同時就會發現新的素材找到新的靈感,就以我在協和門窗工廠的例子,我是它的首位駐廠藝術家。基本上藝術這件事對勞工而言是高高在上的,但事實上從遠古至今只要有人就會有藝術,是現代人把它劃分了階級,所以在勞工的印象中,我藝術家的世界與他們的世界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然而當我進入工廠生活在他們當中,使用他們回收的窗戶廢料來創作時,我們的世界就走在一起了,因著材料我們的世界就有了新的變化。

我的新系列作品命名「黃金時代」就是用塑窗建材中回收的廢料PVC管所做成的,我採用的靈感就是,人的一生每一段時光都是黃金歲月,所以要不斷的珍惜當下、珍惜萬物,在駐廠生活的60天當中,新發現的材料不斷的變化,就不停的激發了我新的思維和創作靈感,譬如PVC窗管在高溫加熱後就成了轉折彎曲的造型,再迅速放入預先製作的木頭圓形模中,就成了圓圈狀流線型的雕塑品,我稱之為「定情物」,它象徵著熱情奔放流暢與和諧,像是陰與陽結合出來的圓滿,PVC窗管加熱後會自然地呈現出藍色或紅色,我再用金箔紙貼在上面,彷如戒指上的黃金,這些作品會在4月初的紐約藝博會中展出。

李:在你的藝術生涯中最值得紀念和回憶的事是哪些?

林:人,那些我的義工們,因著他們來完成人生中不可能的可能。譬如2005年日本世界博覽會在愛知縣舉行,我要做一個「智慧之門」成為入場之用,需要數萬人捐他們用過的筆給我,整個作品要整整做四個月才能完成,在無數義工的協助下,我們徵召了數萬人捐出他們用過的筆,打造了這個「智慧之門」, 完成時大家都感動得熱淚盈眶,因為所有不平凡的事,其實都是一群平凡的人努力造成的,而非凡的人其實也都是許許多多平凡人來造就的。

林世寶作品「定情物」。(圖由林世寶提供)
林世寶作品「定情物」。(圖由林世寶提供)

又譬如我要回收上萬個打爛的棒球來製作一個「平安樹」的雕塑來代表著棒球隊員們的團隊、流汗、不放棄的精神,最後回收到超過40幾個國家800多支球隊而來的2萬5000個球,其中最感人的義工就是一位日本的老太太,她成就了這個偉大的故事,一開始的前五個月我只回收了幾百個球就沒了下文,大家正想放棄時,那位日本老太太宣稱大家要學習運動員不放棄的精神,她不會打字就用手寫了幾行廣告,而且自己付錢到7-Eleven影印數百張,在她所住的名古屋只要有棒球隊的學校就去發,她走遍了許許多多的學校,結果在學校與學校的棒球友誼賽時大家都在討論這事,大家有了共識就一起共同來完成了這個使命,最後在世界棒球聯盟的協助下完成了這一個「平安樹」的計畫。

包容態度看待人生

李:你要給年輕的自己什麼忠告,還有你的下一步的計畫是什麼呢?

林:年輕時我比較自負、固執,加上善惡分明,以致失去了一些朋友,現在過了知命之年,則是採取開放包容的態度來看人生。我會告訴年輕的自己,多挑戰、多嘗試、多學習。

作品「黃金時代」。(圖由林世寶提供)
作品「黃金時代」。(圖由林世寶提供)

未來想做的事情是把一生經歷的故事拍成電影,從小到大都聽長輩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然而拍電影這種藝術創作需要太多的資金,也需要許多的人才贊助,想要用以物易物的方式將我的作品交換或賣掉,好得到拍電影的合作機會,讓我生命中這些感人的故事可以成為電影。

林世寶將於4月7日至10日在紐約藝術博覽會(Artexpo New York 2022)展出他的新系列「黃金時代」,策展人Kyoko Sato。詳情請見網站https://www.crystalpark.org/news。

F1讚車材料取自2萬5000支回收手機。(圖由林世寶提供)
F1讚車材料取自2萬5000支回收手機。(圖由林世寶提供)

日本 電影 畢卡索

上一則

黛妃瑪丹娜攝影師過世 曾遭#MeToo控性行為不端

下一則

華裔一家三口作品入展ArtExpo 12歲女兒圖文集全球販售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