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客談╱中國文化傳播的「聲量」如何拿捏?
5月是美國的亞太裔傳統月,隨著新冠疫情的逐漸消退,以華裔為主體的亞太裔各族群在曼哈頓舉行了盛大的遊行,展示亞太裔的文化,彰顯亞太裔的力量;紐約五大區的華人團體也各自舉辦了精彩紛呈的慶祝活動;但在參加了一些亞太裔傳統月的活動後,有觀眾想到了一個邊緣性的話題:弘揚中國文化時是否應該安裝一個音量控制器,效果或許會更好。
紐約華人社區的各種活動,舞獅幾乎成了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紐約的舞獅也確實精彩,在專業教練的調教下,各個舞獅隊的表演日臻成熟;但有些美國民眾覺得,樂隊中的「鈸」音量過大,有時甚至到了刺耳的程度,尤其是在室內環境下,就更加明顯了。
不是說鈸不是一件好樂器,而是想說,要發揮鈸作為樂器的作用,似乎還應該多下點功夫;如果光顧熱鬧,動靜大,把鈸敲得山嚮,那鈸就不是樂器,而有可能是擾民工具了。
參加亞太裔傳統月活動的,有不少其他族裔的人士,似乎從來沒有聽人抱怨過鈸,也許根本就不當回事,也有可能人家覺得應該尊重亞裔文化,不應該出言不遜,但作為華裔的一份子,還是要自省和探討一下,表達喜悅也許有更好的辦法。
以適度的音量傳播中國文化,應該更有效果,更有說服力,也讓人感覺更舒服,更能接受;畢竟,有理不在聲高,文化的精妙也不是靠大嗓門來呈現的;懷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恭敬,扎扎實實把事情做好,這可能更能被其他族裔接受。
本以為鈸是一種中國樂器,但搜索一番發現,這是一種在魏晉時期從西域闖入中國的樂器;所以,拿鈸說事,不是為了抑東揚西,也不是為了抑西揚東,到底是東是西,讓耳朵說話吧。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