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當街挨揍… 亞裔謝宛瑩 推動反仇恨犯罪

三年前的一個周末早晨,謝宛瑩(Catherine Shieh)在加州奧克蘭的一處繁忙車站充值車卡,一名陌生男子走近向她要錢,謝宛瑩多次告訴他身上沒現金,卻反而激怒該名男子,「他直接揮拳揍我」,甚至把她打倒在地,還揚言「報警的話,我會找到你並殺了你」,車站人來人往沒有任何人伸出援手,「我感到很沮喪難過」,警方於事件後告訴她,嫌犯有專門攻擊亞裔老人與婦女的前科。謝宛瑩現在致力推動反仇恨犯罪活動,她並提出應對仇恨犯罪的「5D」重要建議。
親身經歷促使原本在高中擔任教師的謝宛瑩決心轉換職場,去年她搬到芝加哥,並成為亞裔推進正義協會(Asian Americans Advancing Justice Chicago,AAAJC)反仇恨犯罪協調專員,主要負責推動「旁觀者干預仇恨犯罪培訓」(bystander intervention trainings)。
隨著川普政府與部分領導人開始誤導新冠病毒的信息後,包括芝加哥在內的全美各地仇恨亞裔犯罪大幅飆升;父母來自台灣的謝宛瑩說,天氣轉暖,人們有更多機會出入公共場合,預料仇恨犯罪案件恐將跟著增加。
她說,不管是當事人或是旁觀路人,需充分認識到「仇恨事件無論大小,都要立刻舉報」,而且應將所經歷或目睹的事件廣為傳播,「讓公眾可以獲得機會教育,也讓大家能夠在類似事件發生時,勇於站出來協助受害者」。
謝宛瑩說,亞裔推動正義協會從去年2月開始推出「旁觀者介入」雲端培訓課程,一開始參加人數有限,但隨著仇恨事件不斷爆發,剛結束的一場培訓課程,學員人數已高達360人。
「任何形式的種族主義都是不對的」,她提出應對仇恨犯罪的五項重要建議:
1. 不要試圖將情況升級(Distract):
沒有人希望任何人受到身體傷害,因此一旦看見仇恨事件發生,應採取非直接方法緩和現場情況。
2. 尋求協助(Delegate):
依照事發現場位置,向公車司機、警衛、店經理求助,並向受害人詢問是否要協助報案。
3. 延長陪伴受害者時間(Delay):
在事件告一段落後,留下來詢問受害者是否需要任何協助,例如陪伴到某目的地。
4. 直接站出來發聲(Direct):
在確保自身安全後,堅定且清楚的站出來說明騷擾事件的經過,且向受害人陳述整個事件過程。
5. 將過程記錄下來(Document):
在進行紀錄時,別忘了保持安全距離,拍下街名或其他標地物,並在影片中錄下發生日期與時間。謝宛瑩還提到,經歷或目睹仇恨犯罪事件後,應與家人談論該事件,也不妨透過社交媒體分享,她尤其鼓勵向民權組織和各州檢察長辦公室等機構舉報。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