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報社長張宗智:獎學金3層意義 傳承、認同、回饋

世界日報長期關注美國教育,以及華人子女就學、就業等議題。作為大紐約區華人教育基金會獎學金的贊助成員,世界日報紐約社社長張宗智表示,19年來,獎學金的得獎人,一年接著一年,一棒接著一棒,早已經開枝散葉,在各行各業成為有用的人,貢獻社會。
這項獎學金自2005年創設以來,今年已經是連續第19年頒獎。張宗智表示,2005年出生的孩子,今年18歲,剛好就是本屆所有得獎者的年紀。他很高興再次與贊助廠商及得獎學生聚會,從獲獎生與往年得主熱切交流,家長自豪的眼神,不難感受重視教育的價值觀,在此傳承發揚。
「也因為各界對此獎的獨特性及目標有共識,經過長期經營,使獎學金更加壯大;當然,更希望獲獎生能追隨前人腳步,未來將所學及經驗,貢獻回饋社區,永續循環。」
張宗智以「傳承,認同,回饋」為大紐約區華人教育基金會獎學金闡釋三層意義:
傳承:象徵華人重視教育傳統
這項獎學金的第一層意義,就是「傳承」。每一年都有優秀的華人青年學生得獎,也象徵華人重視教育的傳統,薪火相傳。首要恭喜獲獎的同學,努力和實力獲得肯定。
認同:獲得企業或個人的贊助
其次,要特別向這項獎學金的創辦人李德怡會長致謝與致敬。身為在世界日報一起工作的夥伴,李德怡對這項獎學金投注了許多心力;也因為李會長的投入與用心,吸引眾多企業或個人代表的「認同」,贊助這項有意義的活動,必須致上最高謝忱。「認同」,是這項獎學金的第二層意義。
回饋:以良好表現有助於社會
獲獎的同學,不久就要到大學報到,開展新的人生。相信一定能持續良好的表現,成為對社會有用且有益的一分子,並進一步「回饋」社會。「回饋」,正是這項獎學金的第三層意義,也是我們對獲獎同學的期待。
基金會通過嚴謹過程選出得獎者,也因為有這麼多優秀的申請及獲獎者,進一步落實獎學金的理想。每位得獎者都很優秀,例如學業成績無懈可擊又熱愛公益的郭美希(Sabrina Guo)。
得獎者Sabrina 勇氣令人佩服
Sabrina在12歲就成立幫助社會邊緣的女孩的機構,迄今已幫助了5000多個孩子,曾獲聯邦政府表揚。新冠疫情時全國居家避疫,但防疫物品奇缺,她捐出大學基金4萬元,購買物資支持醫護人員,還親自捐贈抗疫物品,過程中竟因此陸續感染五次新冠,勇氣令人佩服。有意思的是,Sabrina的興趣多元,寫詩、拉小提琴之餘,還曾受邀在紐約時裝周和布魯克林時裝周表演。
得獎者Allen 困難中努力不懈
獲獎同學也有小創業家。對電腦和工程相當有興趣的何嘉輝(Allen Ho),高中就在家經營自己的電子維修生意兩年,一度碰到不少困難,但幾個月後生意開始逐漸好轉;那兩年他服務了210名客戶,收入也成為他的零用錢和大學學費基金。對自己經商能力頗有信心的Allen,已獲得麻省理工學院錄取,將就讀電子工程和電腦科學專業,並計畫以商業管理為第二專業。
何嘉輝獲得雲吞食品公司獎學金,他的父親來自廣東,與弟弟一起經營中餐館有成,「每次搬家就會開新餐館」,但仍強調教育是能夠通往更好生活的道路,也引領何嘉輝在學業上努力不懈。
得獎者劉曄瑋 九年級才來美國
另外一位獲得大紐約華人基金會新移民獎學金(New Immigrant Scholarship)的劉曄瑋(Yewei Liu),也令人印象深刻。
劉曄暐2020年1月才被父母從中國的家鄉接到紐約,他的父母一直在餐館、雜貨店和廢品堆積場工作,每天早上5點,父母就出門工作,直到晚上才回家。劉曄暐是九年級下半學期的高中插班生;當時他的英語水平不足,但卻不因此畫地自限。
劉曄瑋說,從他到美國的第一天起,學習到深夜就成為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需要補習他的英語,但更重要的是,他不想讓父母失望,而父母對他最大的期望,便是希望他能上一所好的大學,過上更好的生活。
由於家庭經濟條件有限,他只能在暑假參加紐約市府設立的「暑假工讀計畫」(SYEP),藉此來累積社會經驗並賺取零用錢。他的認真努力,也獲得回饋。喜歡美術的劉曄暐,已被知名的美術學院錄取,同時還獲得了大紐約華人基金會的新移民獎學金(New Immigrant Scholarship)。
「面對障礙困難 相互扶持前行」
張宗智表示,他特別喜歡劉曄暐這段話,也希望以此作為訪問的結語,這段話也是許多新移民的心聲:
「在紐約生活的每一分挑戰,讓我們家人的關係更加緊密…。我們共同面對著語言障礙和經濟困難,但我們相互扶持,為了共同的目標努力前行。」
FB留言